首页 > 亲子 > 正文

走失女童看到警察狂哭“不要过来” 家长不要再这样吓唬孩子了

2019-09-07 14:39:25 来源: 编辑网
  近日,江苏南京民警救助一位走失女童,试图对女童进行安抚,送其回家。但是女童见到警察之后十分害怕,一直狂哭不止,边后退边喊着不要
  近日,江苏南京民警救助一位走失女童,试图对女童进行安抚,送其回家。但是女童见到警察之后十分害怕,一直狂哭不止,边后退边喊着“不要你来。”民警边安抚边对女童说“没事没事,我们送你回家啊。”有热心市民认出了她,与民警一起将其送回家中。

  对此警察叔叔表示“父母要教育好,警察不可能害她,会给她提供帮助。”

 

  “警察”在有些孩子眼中是可怕的存在,因为每当他们做了令父母不满意的事情之后,“待会警察叔叔来把你带走”就会浮现在耳边。父母经常用“警察叔叔”“护士姐姐”“医生”这些本来能够带给人安全和帮助的人,来吓唬孩子。殊不知在家长认为起到了作用的同时,也让孩子对这些人产生了恐惧,当他们真的遇到问题时,却不敢找相关人员帮忙。这

  “再不听话警察叔叔来给你带走啊。”孩子听到这句话后,的确变乖巧了,但是当他真正遇到困难时却不敢找警察帮忙了,甚至看到警察都会害怕,警察叔叔无辜躺枪。

 

  警方曾经一句话刷遍朋友圈“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我们会把他们抓走。我们希望他们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会跑向我们,而不是被我们吓跑,谢谢。”

  “再哭医生就来给你打针。”孩子本身对医生这个职业就有着莫名的恐惧,家长再时不时“提醒”一下他,导致孩子对医生丝毫没有可信度,更加害怕。当他真生病时会非常抗拒医生。孩子的确止住了哭声,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不想哭了,而是他屈从于自己内心的恐惧。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从小需要安全感,需要信任。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如果不要他了,意味着他是多余的,会有种不安感。家长随口说的一句话,却永远埋在了孩子的心底。经常对孩子这样说话导致孩子畏首畏尾、自卑和懦弱的性格。

  “晚上睡觉不刷牙,等你睡着了会有虫子爬出来。”用这类谎言欺骗孩子,容易让孩子对周围环境产生恐惧,有些孩子经常因此处于焦虑和不安中。

  孩子本身对这个世界充满着信任和依赖,但是有些家长却用谎言将其打碎,用恐惧塑造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害怕警察的孩子有困难不会去找警察、害怕医生的孩子生病了不会配合医生、因为害怕妈妈丢下他而听话的孩子,很容易养成卑微、懦弱的性格......

  长期用此类话吓唬孩子,很容易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当恐吓失效,孩子对世界有一定认知以后,在家长面前会非常不屑。除了认为家长无知以外,还会影响亲子感情。家长应该在平时教育中,教育孩子有困难找警察,生病了要找医生的意识,这样当他们在真正需要帮助时才能找到这些人。

  难道除了恐吓,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果孩子哭了,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让他停止哭泣,而是了解清楚孩子为什么哭。“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哭吗?”如果孩子现在不想说,那么你首先接纳他的情绪“好吧,你可以趴在我的肩膀上哭一会,发泄出来就好了。”等他哭完了再引导他说出来哭泣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哭声让你真的很心烦,你可以直接将直观感受说出来“你这样一直哭,我也很心烦,我不知道现在怎样做你能好一点,你希望我现在做些什么呢?”

  二、变通方法

  如果孩子不睡觉,你可以用讲故事、做睡前小游戏、按摩等等方法,让孩子放松下来,或许做闭眼睛游戏时,孩子就慢慢睡着了。在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带着恐惧入睡“再不睡觉大灰狼来抓你啦,赶紧闭眼睛”。试想孩子听到这句话后闭眼睛之后,浮现在眼前的是什么情景?

  小孩子很单纯,有时家长只需要稍微换换方法,就能分散他的注意力。

  三、做选择题

  该睡觉时却不睡觉,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是看完这集动画片上床睡觉?还是现在给你洗澡完了再上床睡觉。”这样能够在他潜意识里认为“哦,无论看完动画片还是洗澡,完毕都得上床,我还是看完动画片再上床吧。”

  鼓励和承诺,带给孩子的作用和意义,远比威胁和恐吓好得多。希望每个家长都不要威胁、恐吓孩子,让他们对那些正义的职业永远保持善意。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zll;链接: http://www.bianji.com/a/21963.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站长统计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