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新预警:警惕“伪营养师”推销陷阱 共筑健康理性消费防线

2025-11-22 08:15:52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的骗局,这一举措为当前混乱的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的骗局,这一举措为当前混乱的保健食品市场敲响了警钟。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各类营养知识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然而,多数消费者在面对专业资质辨别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无疑给那些心怀不轨的“伪营养师”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相关介绍,“伪营养师”的行骗手段可谓花样百出、防不胜防。他们巧妙利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传播性,精心编织起一张张迷惑人心的大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凭借短期速成培训获取的证书,甚至伪造的资质证明,为自己披上看似专业的外衣。为了进一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他们编造出一个个虚构的“健康奇迹”案例,声称通过他们的方案,众多消费者成功改善了健康状况。同时,他们还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方案为诱饵,让消费者误以为找到了专属的健康秘诀。一旦取得信任,便以“疗程套餐”“买多省多”等话术,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大量购买保健食品。这些产品价格虚高,远超市场同类产品,不少消费者因此陷入骗局,动辄损失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更令人气愤的是,无论消费者咨询的是减肥问题还是孕期营养补充,“伪营养师”给出的方案几乎如出一辙,所谓的“个性化指导”不过是推销产品的幌子。

  为帮助消费者破除养生陷阱、摆脱健康焦虑、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两大机构发布了详细的消费提示。

  首先,明确判断标准是关键。消费者要树立“资质先行”的意识,牢记注册营养师需具备严格的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要求,并通过专业考试。对于那些未主动展示资质证明的营养师,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我国营养师行业资质多样,包括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公共营养师等,认证机构涵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属机构等。消费者应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持有权威部门认证、专业认可度高的资质证明的营养师。

  其次,坚守消费底线不容忽视。消费者要时刻牢记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伪营养师”为推销产品,常常夸大保健食品的功效,甚至宣传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作用,如“降血压”“抗癌”等。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批准文号,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同时,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保健食品产品注册备案信息。若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切勿轻信宣传、盲目选购保健食品,以免延误治疗。

  最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消费者应主动选择正规咨询渠道,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构等。在咨询诊疗过程中,注意保留聊天记录、付款凭证、产品包装、就医记录、检测报告等关键证据。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先与经营者沟通协商,提出合理诉求;若协商无果,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或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面对“伪营养师”的推销陷阱,消费者需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共同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90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AI自助写稿 | AI审核稿件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