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莱斯大学联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在6G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信号控制方法,可在信号发出的瞬间确定其方向位置,精度高达0.1度,较现有技术提升约10倍。这一成果被形象地称为“为6G信号装上瞬时GPS”,有望解决高频信号快速对准的难题,为未来超高速数据通信奠定技术基石。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通信工程》最新一期。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高频频段:6G网络的“心脏”与挑战
随着5G技术逐步普及,全球科研机构已将目光投向下一代通信技术——6G。高频频段(如太赫兹波段)因其超宽带宽特性,被视为6G网络实现每秒太比特级数据传输的核心支撑。这类频段可满足无线虚拟现实(VR)头戴设备、全息通信、实时环境感知系统等高数据量应用的严苛需求,推动社会向“全连接智能时代”迈进。
然而,高频信号的物理特性带来双重挑战:一方面,其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极快,传输距离显著缩短;另一方面,信号难以穿透墙体、家具等常见障碍物。这意味着,发射端与接收端必须通过狭窄的“视距直连”建立连接,无法像Wi-Fi那样依赖弥散式信号覆盖。如何实现发射器与接收器的快速、精准对准,成为高频6G网络落地的关键瓶颈。
瞬时定位:毫秒级“握手”技术问世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电磁指纹的信号定位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超薄电子表面,将入射信号散射为依赖于波的方向与频率的独特图案,形成每个方向独有的“电磁指纹”。接收端通过比对实时信号与预先建立的指纹库,可在几皮秒(万亿分之一秒)内确定信号来源方向,精度达0.1度。
“这一过程类似于灯塔与船只的互动。”研究负责人比喻道,“无线发射器如同发出多色光线的灯塔,每种颜色光线的强度在不同方向随机变化;接收器则像船只,通过分析接收到的颜色组合与强度,反推出自身相对于灯塔的精确位置。”传统技术需通过多次扫描与计算完成定位,耗时达毫秒级,而新方法将这一过程压缩至皮秒级,实现了信号链路的“瞬时建立”。
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无线设备在毫秒甚至皮秒时间内完成相互识别与对准,较现有技术延迟降低两个数量级。这一突破为高频6G网络的“视距直连”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网络可靠性与数据传输效率。
技术潜力:从实验室到6G未来
目前,全球6G标准化进程已启动,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商用。高频频段的应用虽面临覆盖范围小、穿透力弱等挑战,但其超高速率与低延迟特性,使其成为支撑元宇宙、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等场景的理想选择。研究团队指出,新方法不仅可应用于6G基站与终端设备的快速连接,还能优化动态环境中的信号追踪,例如高速移动的无人机编队或车载通信系统。
此外,该技术的超低延迟特性为实时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等前沿应用开辟了可能。例如,在远程手术场景中,医生需通过高精度信号控制机械臂完成微米级操作,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新方法的引入,或将推动此类“零误差”场景从理论走向实践。
产业影响:全球6G竞赛再提速
中国、美国、韩国、芬兰等国均已布局6G研发,高频频段技术成为竞争焦点。此次美国研究团队的突破,不仅为6G网络架构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引发了业界对信号定位与波束成形技术融合的深入探讨。业内专家评价,该方法通过创新物理层设计,解决了高频通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其皮秒级定位能力或成为未来6G标准的重要参考。
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电子表面的制造工艺,降低成本并提升规模化应用潜力。同时,他们正探索将该技术扩展至毫米波频段,以覆盖更多6G应用场景。可以预见,在6G时代的赛道上,信号控制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将为人类打开一扇通向未来智能世界的新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