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物流与南京大学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协同,为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签约标志着国内物流领军企业与顶尖学府的强强联合迈入实质性阶段,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战略协同:锚定国家需求,共谋发展新局
签约仪式上,双方领导就合作背景与愿景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物流方代表指出,当前企业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使命,加速推进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体系升级。南京大学作为国内基础学科研究与高端人才培养的重镇,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其科研方向与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智能化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此次合作旨在通过资源互补,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方代表表示,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针,既深耕基础学科前沿,又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中国物流在产业资源整合、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场景。双方将以协议签署为起点,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校企合作新范式。
三大领域:构建全方位合作生态
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布局三大合作方向:
产业与平台共建:联合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基地,整合中储智运等企业的数字化平台资源,与南京大学科研力量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供应链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技术研发与供应链管理:聚焦数字供应链、绿色物流等前沿领域,设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算法优化、区块链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定向输送复合型物流人才;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与行业峰会,促进知识流动与思想碰撞。
签约仪式上,中国物流旗下中储智运与南京大学同步签署数字供应链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首个具体项目落地。该中心将依托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工程管理学院的科研力量,结合中储智运的百万级运力池与真实业务场景,开展智能调度算法、多式联运优化等课题攻关,预计三年内形成5项以上核心专利及行业标准。
政企学研:多方共筑创新生态圈
此次合作得到地方政府与行业机构的高度重视。南京市鼓楼区相关领导在致辞中表示,将全力支持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在政策扶持、空间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助力其成为长三角智慧物流创新高地。中国物流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未来计划联合南京大学发起成立“现代物流创新联盟”,吸引更多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入,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
业内专家分析,此次合作具有示范性意义:一方面,头部企业与顶尖高校的资源整合,可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研发模式,能更精准解决物流行业成本高、效率低等痛点。随着协议落地,双方有望在智能仓储、跨境供应链等领域孵化出一批标杆项目,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展望未来:携手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
据悉,双方已制定阶段性目标:2025年前完成联合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启动3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2030年前形成覆盖物流全链条的技术专利集群,培养500名以上高端人才。中国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不仅是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具体实践。南京大学方则强调,将以此为契机,探索高等教育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建设物流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随着协议签署落笔,一幅政企学研协同创新、共促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场跨越产业与学术边界的深度对话,或将为中国物流业的全球化竞争与智能化变革写下新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