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重磅(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新能源发展绘就新蓝图。该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集成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式,新能源可靠替代水平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根基。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成绩斐然,实现了大规模跃升式发展。截至2025年9月,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7.0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今年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合计达1.73万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22.3%。然而,随着新能源规模不断扩大、电量占比持续提高,系统消纳压力增大、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问题逐渐凸显,新能源发展迫切需要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
回顾过去,我国新能源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兵突进、分散布局”的问题。在渗透率较低阶段,这种模式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但也暴露出源网协调不足、与负荷中心错位、系统调节资源建设滞后等弊端。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截至2025年9月底,其装机已达5.1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6倍多,爆发式增长给传统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指导意见》提出的“集成融合发展”成为应对挑战的系统性方案。
《指导意见》内容丰富,从加快推动新能源多维度一体化开发、大力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多元化非电利用、强化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4项具体举措。
在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举措务实且具有前瞻性。一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以绿制(造)绿”,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绿电应用水平与空间集聚效能,支持构建多能互补、高度自给的低碳零碳园区,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另一方面,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以新能源资源引导重大生产力和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引导传统产业通过多种方式更多利用新能源电力,构建与新能源特性相匹配的新型产业用能体系。此外,积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推动新能源基地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促进电力、算力双网融合运行,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集群发展。
有专家指出,《指导意见》通过“左右集成”(多能源品种互补)、“上下集成”(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和“前后集成”(生产与消费协同)三个维度,推动新能源发展从孤立、分散的开发模式,转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发展范式。这一转变将打破能源子系统间、新能源与产业间、新能源生产与消费间的传统壁垒,在更大维度上构建动态平衡体系,实现从“局部最优”迈向“系统最优”。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支持各地积极有序开展新能源集成融合项目建设,并从优化项目投资开发管理角度予以支持。同时,持续推动电力调度和市场交易认证机制的优化完善,推动集成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