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材博会”)盛大开幕,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先进材料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实践。作为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本届博览会通过展览展示、技术研讨、产业对接等形式,全方位呈现了我国在高端材料研发、产业化应用及跨学科融合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跨尺度融合:力学与智能科技赋能可持续能源
在博览会主论坛上,来自力学与智能科技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发关注。相关学者从量子、分子到纳微、宏观的多尺度耦合机制出发,深入阐释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能源协同发展的路径。其核心观点指出,传统物理力学需与量子信息、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才能破解极端环境下工程结构服役可靠性等复杂问题。例如,通过跨尺度模拟技术,可精准预测材料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性能衰减,为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这一视角为材料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模型双驱动”提供了理论框架。
高性能材料突破:攻克世界性技术难题
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成为博览会焦点。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创新分子设计,成功研发出杂萘联苯类新型树脂材料。该材料突破了传统高聚物“耐高温性”与“可溶解性”难以兼得的瓶颈,在保持300℃以上耐热性的同时,实现了常温下的高效溶解加工。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电子封装、新能源电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材料卡脖子问题,更推动我国高性能工程塑料技术跃居国际前沿。据技术方介绍,该材料已进入产业化中试阶段,未来三年有望形成万吨级产能,覆盖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链安全: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先进材料是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谁掌握了关键材料技术,谁就掌握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主动权。当前,全球材料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高端芯片用光刻胶、航空发动机叶片涂层等材料仍依赖进口,存在断供风险;另一方面,先进材料本身已形成覆盖研发、制备、加工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仅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年产值即超万亿元,创造大量高端就业岗位。专家强调,需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国产材料替代进程,同时布局前沿材料储备,以应对未来十年可能的技术封锁与市场波动。
特色展区与分论坛:聚焦低空经济与前沿技术
本届博览会首次设立低空经济展区,集中展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中的应用案例。某企业展出的全碳纤维机身无人机,较传统金属材质减重40%,续航提升30%,引发航空领域采购商关注。此外,高校科研成果展示区汇聚了20余所“双一流”高校的最新材料技术,包括3D打印陶瓷基复合材料、自修复智能涂层等,部分成果已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同期举办的新材料大会及八场分论坛中,两院院士、企业代表围绕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化路径”闭门对接会上,某半导体企业与材料供应商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12英寸晶圆用高纯度溅射靶材,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分论坛还发布了《2025先进材料技术发展蓝皮书》,指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超导材料等将成为下一个五年投资热点。
产业生态构建: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应用
博览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先进材料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但行业仍面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中试平台短缺”等痛点。为此,本届博览会特别设置技术转移专区,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全链条服务。某新型储能材料项目通过专区对接,仅用三个月即完成从实验室到量产线的跨越,验证了“展会+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随着GLOBAC(全球认可合作组织)对材料检测认证标准的统一,我国企业正加速融入国际市场。参展企业普遍反映,通过博览会获取的海外客户需求同比增长25%,显示中国材料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本届材博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成为我国先进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从跨尺度理论创新到工程化突破,从产业链安全构建到全球市场拓展,中国材料人正以自主创新为笔,书写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