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艺术家李海湖:让汉字在回旋中新生,让传统与未来对话
导语:
横竖撇捺间流淌的不仅是墨色,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艺术家李海湖的工作室堆满各种手稿和校样,宣纸、卡纸和画布上布满了他十年磨一剑的“天书回篆”字符。
笔画在纸面上回旋宛转,既古朴又充满未来感。
恰如中国文化和汉字艺术出海之旅——植根传统,却面向世界;回旋宛转,却始终向前。

采访者:陈 新
受访人:李海湖
采访者:李老师,您的“天书回篆”艺术汉字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字符既古朴又充满未来感,最初是如何构思的?
李海湖:这要追溯到十年前我收藏的一批汉代印章。那些回旋曲折的文字触发了我最初的灵感。在我看来,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宇宙,藏着我们祖先看待、记录和沟通世界的方式。今天的设计是对过去的解读。
十年回篆:从传统根脉到当代新生
采访者:您能具体谈谈“天书回篆”的设计理念吗?
李海湖:作为承载汉字造字智慧与视觉谱系的原创设计,天书回篆以中国古代吉祥回纹结合篆书字形创造而成,又被称为“回纹字体”。
这套字体是依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汉字部首表》的要求,在吸收篆书字形形式美感的基础上,以传统回纹造型艺术化处理现代汉字笔画方式,通过标准化部首设计完成创作。
设计试图在古典艺术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当代审美的新视觉语言。
与单纯复刻古法不同,我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回”的意境表达。每个字都似乎有一种回旋轮转的动势,笔画间保持连贯气韵。这既是对传统书法“气韵生动”理念的致敬,也是基于现代视觉规律进行的科学优化。
采访者: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您如何找到平衡点?
李海湖:汉字字体设计的关键在于平衡传统形式美感和当代视觉艺术创新。一味模仿古人,字体难以适应独特的呈现;完全抛开传统,汉字则会失去灵魂。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形态,我在那些圆润对称、自然物象的造型特点中寻找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养料。
设计哲学:汉字艺术的五大基因
采访者:在您看来,汉字为什么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李海湖:个人看来,汉字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至少离不开五大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是独特的象形根基与表意性。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最初的形态就是对事物形象的抽象描绘。这种“以形表意”的基因,为汉字注入了先天的图像性和视觉表现力。
二是毛笔、墨、纸等书写工具的完美结合。毛笔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书写工具之一。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的运笔,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线条。与之对应的是阿拉伯文书法。这是少数能与汉字在艺术性上相提并论的文字体系。它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也是因为独特的造型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以芦苇、叶柄、草茎为笔的特点。但其哲学内涵和与文人个体精神的绑定,与汉字艺术仍有差异。
三是书体的演变为艺术提供了广阔舞台。汉字历史上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多次重大的书体演变。这种演变不是孤立的,既是字体本身实用性的简化,也是当时那个时代里的社会思潮的表现和演进,更是一次艺术风格的解放和拓展。
四是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汉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载体和体现。汉字书法创作过程对毛笔枯润疾徐的掌控,实质是对“阴阳平衡”哲学的艺术化实践。比如篆书“气韵生动”的审美理念就与道家“自然物象”观念相契合。从金文早期的清秀优美到草书的热烈奔放,不同字体的美感差异反映了儒家“中庸之道”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对立统一。
五是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与“书以人传”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书写是文人、士大夫必备的基本素养,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今天来看,书法是一门技术可以评职称,但在古代却仅仅只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基本技能。那个时候要求人人都要写得好,否则就会出局。
版权保护:文化创新的法律基石
采访者:对于近年来字体版权纠纷增多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李海湖:我认为这反映了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提升,版权保护不仅是确认权利归属,更是对原创精神的尊重。
字体作为美术作品,独创性体现在线条、结构及整体审美意义上。创造过程充满艰辛,市场和艺术家都要提高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为字体商用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使用者获得授权,创作者获得收益,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艺术也有普及美育的义务,艺术家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扶持一些具有美育传播价值的商业应用。
采访者:您对年轻字体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李海湖:基于创作经验,我提四点建议:一是夯实基础,深入理解汉字演化史和各书体特点;二是关注技术,熟悉数字化设计工具;三是寻求平衡,在艺术表达与功能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四是保护原创,完成设计后要及时保护版权。
字体设计投入大、周期长,版权保护是保障创作权益的基本方式。一旦发现越权行为,版权证明结合创作手稿将成为维护权益的有力证据。
文化出海:让汉字艺术走向世界
采访者:听说您正在推动一系列汉字艺术推广计划?
李海湖:是的,为积极推动汉字艺术的当代发展,弘扬汉字作为中华文脉的历史地位,我们工作室正在筹备实施三项工作:一是汉字艺术走入100个国家的文化出海工程;二是以天书回篆为载体,以汉字艺术为表现形式,免费授权培育100个连锁品牌;三是天书回篆走进100座中国名山文旅工程。
计划通过这种开放与共享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主动走出去,免费授权培育一些具有美育价值品牌的方式,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群通过汉字艺术理解东方美学。
采访者:这些计划非常宏大,您如何看待汉字艺术的全球传播?
李海湖:未来的汉字艺术,应当既能向内深入挖掘传统精髓,又能向外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以我们自己为例子,我们的工作室正在开发“天书回篆”的多版本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纯艺术作品,也有艺术主题的商业及文创衍生品。我们尝试这种多方位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期待突破传统文化艺术展示的局限,让汉字艺术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全球大众生活。
艺术价值:在气韵生动中沟通古今
采访者:从艺术价值来看,您认为“天书回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李海湖:与单纯复刻古法不同,天书回篆最突出的特点是气韵生动的动势表达。每个字符都有一种回旋轮转的灵动气势。
我将篆书中的自然意象,比如“水”的流动感、“山”的稳重感,融入现代字形,在欣赏和使用时可以不知不觉中的轻松感受传统美学的意境。
采访者:对于汉字创新设计的未来,您有何展望?
李海湖:随着汉字美育普及和跨文化传播需求增长,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审美的字体将拥有广阔空间。
字体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笔画和结构传递着民族审美与哲学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也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
……
现在,李海湖的“天书回篆”正与相关文化机构开展品牌视觉设计和数字化展示协作,也与多国使领馆和文化中心建立汉字艺术走出去的相关工作交流。
正如李海湖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用天书回篆新字体书写的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巧若拙”。
这套字体的笔画在纸面上回旋宛转,既古朴又充满未来感。恰如中国文化和汉字艺术出海之旅——植根传统,却面向世界;回旋宛转,却始终向前。
新闻链接:李海湖简介
李海湖,又名海湖李,字谱文,号白鹤羽人。
湖南长沙人,独立艺术家,道家文化多样性的创作者。道兴读书会、天师弘道会主持人,李海湖工作室主创。
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会员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文创时尚产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二届全国藏汉双语诗歌大赛全国十强汉语诗人
著有《创道记——中国道教正一天师道创业史》《天圆地方——九宫八卦的传统建筑哲学和人居智慧》《会听音乐更健康——中国传统五音养生科学指南》《天书回篆——道家能量艺术字典》及其相关文化、艺术创作。
撰稿:陈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