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2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的通知》及《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资金申请和2026年资格审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统称“两《通知》”),正式启动本年度保险补偿政策资格审定与资金申请工作。此举旨在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降低重大技术装备与新材料研发应用风险,加速创新产品市场化进程,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政策范围明确:覆盖关键领域创新产品
根据两《通知》,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范围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版)》所列产品,涵盖高端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重点领域;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则聚焦《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的高性能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20类新材料。政策明确,企业需先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资格审定,再由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复核后申请资金补助,补助比例不超过实际缴纳保费的80%。
此次政策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对“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支持。例如,首台(套)目录新增量子计算设备、氢能储能装置等前沿领域,首批次目录则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纳入保障范围,凸显国家对基础领域创新的重视。
资金监管趋严:严打骗补行为
两《通知》强调申报企业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材料真实完整。对存在瞒报重大问题、提供虚假材料或虚假理赔等行为的企业,将追缴财政资金,取消其3年内申报相关项目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政策要求企业科学使用保费补助资金,合理把控支出进度,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这一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资金滥用。近年来,随着保险补偿政策覆盖面扩大,个别企业通过“包装”普通产品冒充创新产品骗取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次强化监管,通过“资格审定+专家复核”双环节把关,结合动态抽查机制,将有效提升政策执行透明度。
市场化机制深化:鼓励险企定制化服务
两《通知》明确,鼓励企业与保险公司根据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复杂度等风险特征自主协商费率及险种,推动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型。例如,对处于研发中试阶段的高风险装备,可设计“研发中断险”“质量责任险”等专项产品;对已进入量产阶段的首批次材料,则侧重“产品责任险”“市场推广险”等保障。
为配套政策落地,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发布首台(套)首批次综合保险示范条款及承保理赔服务指引,中国精算师协会同步出台保险费率厘定标准,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规范操作流程。数据显示,自保险补偿机制实施以来,已累计支持3600个创新应用项目,提供近万亿元风险保障,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行业反响积极:助力产业链安全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有效破解了创新产品“不敢用、不愿用”的市场瓶颈。以某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为例,其研发成本超2亿元,但因缺乏应用案例,市场推广受阻。通过投保首台(套)保险,企业获得1.2亿元风险保障,最终成功打入汽车制造领域,带动国产机床市占率提升8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保险公司优化风险管理服务,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解决方案。同时,探索建立“保险+信贷”“保险+租赁”等融合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作为我国创新支持体系的重要一环,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迈进。随着政策持续优化与市场机制完善,其将在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