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获悉,经专业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9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模型能力迭代升级、产品形态持续创新、应用场景深度拓展,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产业规模跃升: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在9月23日召开的2025人工智能产业及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家,占全球总量的15%,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生态。从基础底座的芯片与算力支撑,到模型框架的研发创新,再到金融、医疗、制造等领域的垂直应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已实现全环节贯通,为全球产业格局重塑注入中国力量。
据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9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3万亿元。其中,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驱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国内已发布百亿参数以上大模型超200个,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在医疗诊断、工业质检、智能客服等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落地,推动产业效率显著提升。
方法论创新:科学测算支撑精准决策
人工智能产业具有技术迭代快、跨界融合深、区域分布广等特点,传统统计方法难以精准刻画其发展态势。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组建专项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攻克产业边界界定、企业筛选标准、规模测算模型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测算方法体系。
该体系以“定边界”为前提,明确人工智能产业统计范围;通过“筛企业”锁定代表性主体,覆盖从芯片设计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全链条企业;结合“算系数”动态调整模型参数,反映技术渗透率与市场成熟度;最终通过“测规模”量化产业经济贡献。测算方法兼顾公开数据与一手调研,确保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优化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应用落地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转型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人工智能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工业领域,智能质检系统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实现缺陷识别准确率超99%,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覆盖肺癌、眼底病变等30余种疾病,诊断效率提升50%以上;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逐步从封闭测试转向开放道路应用,推动物流运输成本下降30%。
区域发展方面,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依托科研资源与产业基础,形成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安徽、四川、湖北等省份通过政策引导与场景开放,推动技术向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渗透。据统计,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为制造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1500亿元,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未来展望:夯实监测基础,引领全球竞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全链条监测、分区域评估、企业竞争力分析”三大方向,持续完善产业规模测算体系。通过扩大数据采集范围、优化测算模型、加强国际对标研究,实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精准识别技术瓶颈与市场机遇。
同时,研究院将联合行业龙头与科研机构,推动人工智能与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更多“AI+”标杆应用场景。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在全球技术竞赛与产业博弈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中国以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应用市场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正加速迈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此次产业规模测算成果的发布,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