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进入全球最具创新力经济体前十名,位列第十;而传统科技强国德国则自榜单设立以来首次跌出前十,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广泛讨论。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创新格局重塑:中欧排名“此消彼长”
根据报告,瑞士、瑞典和美国连续第二年占据全球创新指数前三位,展现出其在科研投入、技术转化和商业应用领域的持续领先优势。韩国、新加坡、英国、芬兰、荷兰、丹麦等国紧随其后,构成全球创新“第一梯队”。中国以第十名的成绩首次跻身这一行列,成为前十中唯一的发展中经济体。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从2024年的第九名滑落至第十一名,日本和法国分别位列第十二和第十三名。这一变化标志着欧洲创新核心力量的相对衰退,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正成为全球创新版图重构的关键变量。
WIPO总干事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中国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政策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增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超10%,2024年占GDP比重达2.65%,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专利申请量领跑全球 研发支出有望登顶
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在创新产出端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中国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24.8%,连续五年位居首位,远超美国的18.2%和日本的9.7%。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专利申请量均出现小幅下降,三国合计占比从2020年的52%缩减至40%,显示传统创新强国的增长动能有所放缓。
在研发支出方面,中国正加速追赶美国。报告预测,若当前趋势持续,中国有望在未来三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企业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强烈诉求——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新能源到生物医药,私营部门的创新活力正成为推动中国科技突破的核心引擎。
创新生态优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能力的跃升得益于多重因素叠加:
政策持续加码:近年来,中国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政策,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企业主体作用凸显:以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企业群体,通过大规模研发投入和全球化布局,在5G、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例如,某头部科技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超2000亿元,占营收比例达15%,远超国际同行平均水平。
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模式日益成熟,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反映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德国跌出前十:结构性挑战待解
与中国的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的排名下滑。业内专家指出,德国创新动能减弱主要源于三大挑战:
传统产业转型滞后: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面临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压力,但部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迭代速度放缓;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中小型企业,因融资渠道有限和成本上升,难以扩大研发规模;
人才结构失衡:工程领域人才短缺,叠加移民政策收紧,制约了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
德国政府已宣布将加大数字技术和绿色能源领域投资,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研发经费占GDP比例提升至3.5%,以重振创新竞争力。
全球创新进入“亚洲时代”?
此次排名变化是否预示全球创新中心向亚洲转移?WIPO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和韩国等国的崛起不可忽视,但美国、欧洲和日本仍拥有深厚的创新底蕴和基础研究优势。未来,全球创新格局将呈现“多极化”特征:亚洲国家在应用技术和规模制造领域领先,欧美则继续主导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突破。
报告同时警示,创新差距在发展中国家内部进一步扩大。非洲和拉美多数经济体仍徘徊在榜单末尾,凸显全球科技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矛盾。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较量的核心战场。中国此次历史性突破,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创新生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