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国际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知识产权服务与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域政策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绘行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政策引领:知识产权服务上升为国家战略支点
会议指出,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桥梁,涵盖代理、法律、信息、金融等多元业态,是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价值实现的核心力量。我国已将该行业纳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等顶层设计,从机构培育、业态创新、人才建设到监管优化,构建起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数据显示,近五年行业机构数量年均增长12%,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突破6万人,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梯队加速形成。
行业跃升:10万家机构驱动2940亿市场价值
大会期间发布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突破10万家,从业人员超110万人,2024年行业总营收达2940亿元,较五年前增长近一倍。报告特别指出,行业数字化渗透率已达68%,人工智能辅助审查、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服务效率提升40%以上。同时,知识产权金融、运营等高端业态营收占比提升至35%,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型。
国际协同:RCEP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成外资“定心丸”
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区域合作的关键议题。会议透露,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RCEP高质量实施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重点任务,通过建立跨境侵权快速处理机制、统一电子证据标准等举措,为区域内企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我国已全面取消商务领域外资企业审批备案,并推出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专项行动,2024年查处涉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同比下降23%,外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首都示范:北京构建知识产权服务“生态高地”
作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最密集的城市,北京近年通过政策集成创新推动行业能级跃升。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营收占全国比重超25%,培育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保险等创新案例。大会发布的《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将建设知识产权金融大数据平台、设立50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力争到2026年实现知识产权金融规模突破千亿元。
全球对话:打破壁垒共建知识产权服务“共同体”
在“知识产权服务业国际发展态势”对话环节,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区域政策协同与数据互联互通是破解行业碎片化难题的关键。会议现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与巴西、新加坡、德国等6国行业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建立跨境服务清单、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10项合作机制。同时,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发布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案例评析》收录了欧美、东南亚等地50个典型纠纷处置案例,为企业“出海”提供风险预警与应对指南。
未来展望:输出“中国方案”重塑全球治理格局
大会主办方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立“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协作机制”,通过设立海外服务站点、共建共享专利数据库等方式,提升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此外,计划三年内培育100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
从政策赋能到市场驱动,从区域协同到全球治理,本次大会释放出明确信号:知识产权服务业正成为驱动创新经济、畅通国际循环的新引擎。随着“中国方案”的持续输出,全球知识产权生态体系有望迎来更具包容性、开放性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