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德国慕尼黑启幕

2025-09-12 08:12:3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德国慕尼黑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联合主办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德国慕尼黑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联合主办,吸引了全球116家中国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参展,创下中企参展IAA Mobility展会规模新高。中德汽车产业领袖、国际机构代表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电动化、智能化、产业链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谋全球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中德产业互补:百年积淀碰撞创新活力,构建全球标杆生态圈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德汽车产业已形成“技术纵深+市场广度”的强互补格局。德国凭借全球化布局与精工制造优势,中国依托电动化技术突破与智能化生态创新,双方在电池、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正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版图。数据显示,2024年中德联合研发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7%,涵盖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为全球交通绿色转型提供“中德方案”。

  本届展会上,116家中国企业的参展阵容覆盖整车制造、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全产业链环节。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携最新车型亮相,宁德时代、德赛西威等企业展示的CTC一体化底盘、域控制器等核心技术,彰显中国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实力。德国参展方则重点呈现氢燃料电池、高精度传感器等解决方案,双方技术成果的同台竞技与融合,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缩影。

  战略共识:深化绿色转型合作,呼吁欧盟理性化解贸易争端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在大会上强调,中德汽车产业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2024年双方启动的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对话机制,在自动驾驶数据跨境流动、碳足迹核算标准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全球供应链优化提供范式。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国将持续扩大开放,呼吁欧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电动汽车关税争端,避免技术壁垒阻碍绿色转型进程。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8%,而德国在华投资设立的新能源研发中心数量亦创历史新高。这一“双向奔赴”不仅巩固了中德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市场的地位,更推动两国在电池回收、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标准互认,为全球产业治理贡献智慧。

  技术革命:低碳化、智能化交叉融合,重塑产业竞争规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清洁能源正驱动汽车产业进入“颠覆性创新周期”。大会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图》预测,到2030年,L4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超40%,固态电池量产成本将下降60%,而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在专题演讲环节,大众、奔驰、宝马等德系车企与长安、理想等中国品牌代表,围绕“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展开跨界对话。大众集团董事会主席提出,中德应联合建立AI训练数据共享平台,加速自动驾驶算法迭代;理想汽车副总裁则分享了中国车企通过用户直连模式优化智能座舱体验的实践,引发与会者对“软件定义汽车”商业模式的深入探讨。

  供应链协同:跨国合作破解“断链”风险,构建韧性生态

  在产业链供应链圆桌讨论中,采埃孚、博世等德企与中创新航、黑芝麻智能等中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涵盖芯片供应、联合研发、本地化生产等环节。采埃孚首席执行官透露,其与地平线合作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已进入量产阶段,较传统方案成本降低35%;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则宣布,其车规级芯片将通过博世渠道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中国芯”的全球化突围。

  为应对地缘政治冲击,大会发布《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倡议》,提出建立关键矿产联合储备机制、推行“白名单”互认制度等12项措施。与会企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技术共研、产能共享、标准共建,中德可打造出超越零和博弈的产业合作范式。

  未来展望:从慕尼黑出发,引领全球汽车产业新秩序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顶级盛会,本次大会不仅展现了中德产业合作的丰硕成果,更释放出推动多边合作的强烈信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宣布,将联合德方成立“中德汽车创新联合基金”,未来五年投入10亿欧元支持跨境研发项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则承诺,2026年前完成中德充电接口标准统一,消除用户“里程焦虑”。

  从技术突破到规则制定,从市场开放到生态共建,中德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正为全球产业变革注入确定性。正如大会宣言所述:“当慕尼黑的机械精密遇见深圳的数字智慧,当狼堡的工程美学碰撞合肥的绿色制造,一个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汽车未来正在到来。”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40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