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内容创作领域迎来效率与创意的双重革新,但虚假信息、仿冒侵权、低质内容等问题也随之凸显。为规范AI内容传播、保障用户权益,抖音于2025年9月正式发布《抖音关于升级AI内容标识功能的公告》,通过技术赋能与规则完善,构建覆盖内容生成、发布、传播全链条的标识管理体系,推动AIGC技术向“真实、可信、可控”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双轨标识体系上线:显式提醒+隐式溯源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要求,抖音此次升级推出两项核心功能:
显式标识功能:创作者在发布AI内容时,需通过抖音提供的统一入口主动声明。具体操作路径为“作品发布界面→高级设置→发文助手自主声明→内容由AI生成”,完成标识后,作品页面将显示“内容由AI生成”的提示,提醒用户谨慎甄别。
隐式标识功能:抖音联合AIGC技术服务提供方,在AI内容的元数据中写入不可见的“数字指纹”,包含内容属性、生成工具、服务提供者编码等信息。当用户传播此类内容时,抖音将自动核验元数据,并在页面补充“作品含AI生成内容”的标识,同时记录传播平台的名称或编码,为后续溯源提供技术支撑。
“显式标识解决用户‘知情权’问题,隐式标识则破解‘追溯难’痛点。”抖音安全团队负责人表示,双轨标识体系既保障了普通用户的知情选择,也为监管部门治理虚假信息提供了数据基础。
“主动+被动”双重核验:全流程治理AI内容
为确保标识规则落地,抖音建立了“创作者自查+平台技术检测”的双重核验机制:
创作者主动标识:使用抖音AI特效或第三方工具生成的内容,发布前必须通过“发文助手”声明,否则无法进入审核流程。
平台辅助标识:对未主动声明的内容,抖音将通过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检测疑似AI生成的作品,并添加“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提示。若核验到元数据中已包含隐式标识,则直接补充显式声明。
全链路信息留存:无论内容是否被主动标识,抖音均会在其元数据中写入传播要素信息,形成“生成-发布-传播”的完整闭环,助力行业规范管理。
以某用户发布AI生成的“明星代言视频”为例,若未主动标识,抖音系统将自动检测人物面部特征、背景合成痕迹等,判定为疑似AI内容并添加警示标识;若视频元数据中包含第三方工具的隐式编码,抖音将进一步追溯生成源头,并在页面明确标注“该视频由XX工具生成”,避免用户误信虚假宣传。
规则透明化:常见问题一站式解答
针对用户关切,抖音同步发布《AI内容标识常见问题解答》,明确以下核心规则:
适用范围:所有利用AI技术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均需标识,包括但不限于深度伪造、智能换脸、AI配音等内容。
违规处置:若创作者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侵权内容或恶意博流量,平台将依据社区规则采取下架、限流、封禁等措施,并配合监管部门调查。
规则动态更新:标识体系将随技术发展持续优化,更新内容通过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公示,用户可实时反馈建议。
“技术中立不等于责任中立。”抖音相关负责人强调,平台鼓励创作者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用AIGC技术丰富内容生态,但坚决反对滥用技术制造混乱。此次升级旨在划清创新与违规的边界,让AI真正成为“记录美好生活”的工具,而非干扰信息秩序的源头。
共建健康生态:社会监督与行业协作并行
抖音表示,标识规则试行期间(2025年9月1日起),欢迎用户、创作者及第三方机构通过站内反馈渠道提出优化建议。平台将定期公开治理数据,包括AI内容标识率、虚假信息拦截量等,接受社会监督。
与此同时,抖音正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及监管部门合作,探索AI内容标识的跨平台互认机制,推动建立行业统一标准。例如,未来用户在其他平台生成的带隐式标识的AI内容,若传播至抖音,系统可自动识别并延续标识,避免重复打标造成的资源浪费。
“AIGC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技术方、创作者、用户和监管者的共同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专家指出,抖音的标识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其“技术防御+规则约束+社会共治”的模式,有望成为平衡创新与安全的重要参考。
随着标识规则的落地,抖音社区正逐步形成“AI内容透明化”的新常态。数据显示,规则试行首周,平台主动标识的AI内容数量环比增长120%,用户对AI内容的举报量下降34%,真实表达与技术创新正走向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