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清单:中国发布新一代AI技术备选清单 163项战略技术领航 量子传感入选

2025-08-06 08:09:0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三大清单勾勒AI技术全景图,分类体系助力产业精准布局

  近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以下简称《清单》),系统梳理了397项AI领域前沿技术,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升级交叉技术及热点预测三大方向,并构建“技术层级+成熟度”双维度分类框架。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我国抢占AI技术制高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三大清单定标AI技术未来版图

  《清单》首次将AI技术划分为三类备选库,形成“战略引领-交叉融合-热点突破”的梯度化技术图谱: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技术库:收录AI计算集群技术、量子传感、脉冲神经网络、超级通用智能体等163项技术,重点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底层算法创新及通用人工智能(AGI)等颠覆性领域。例如,AI计算集群技术通过分布式架构突破单节点算力瓶颈,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提供支撑;量子传感则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实现纳米级精度测量,有望重塑智能制造与医疗诊断范式。

  产业升级与学科交叉技术库:包含脑机接口、生物启发算法、纳米机器人等122项技术,强调AI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以脑机接口为例,该技术通过解码神经信号实现人机交互,已在医疗康复领域取得突破,未来或拓展至教育、娱乐等场景;生物启发算法则模拟自然进化机制,显著提升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效率。

  AI热点技术预测库:遴选未来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神经形态芯片等12项技术,聚焦3-5年内可能爆发的创新点。其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因融合机器人感知与决策能力,被视为通往AGI的重要路径,已引发谷歌、特斯拉等企业加码布局。

  双维度分类体系破解技术落地难题

  为提升清单的实操价值,项目团队创新构建“技术层级-成熟度”分类模型:

  技术层级:按基础层(芯片、传感器)、技术层(算法、框架)、应用层(医疗、交通)纵向拆解,明确各环节技术卡点。例如,基础层的光子芯片技术可突破传统电子芯片的算力与能效瓶颈,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方向。

  成熟度:采用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标准,将技术划分为近期(1-3年)、中期(3-5年)、远期(5年以上)三类。量子计算目前处于“期望膨胀期”,需突破量子纠错与规模化集成难题;而AI计算集群技术已进入“泡沫破裂低谷期”,需通过生态建设推动商业化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组负责人李国杰表示:“分类体系旨在解决技术评估‘一刀切’问题。例如,脑机接口虽属远期技术,但其医疗应用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需针对性制定扶持政策。”

  产学研协同加速技术转化

  《清单》发布后,迅速引发科技界与产业界联动。华为、阿里达摩院等企业宣布将依据清单调整研发战略,重点布局量子传感、神经形态芯片等中期技术;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高校则联合成立“AI交叉技术联盟”,聚焦生物启发算法、纳米机器人等跨学科领域攻关。

  政策层面,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正研究制定《清单》配套扶持措施,拟对入选技术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单项目最高支持5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增设“AI交叉学科专项”,鼓励青年学者探索脑机接口、生物计算等前沿方向。

  全球竞争下的中国AI技术方阵

  当前,全球AI技术竞争已进入“深水区”。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构建排他性技术联盟,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强化监管主导权,而中国此次发布《清单》则彰显“以应用促创新、以开放谋共赢”的发展路径。

  据统计,清单中35%的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例如,AI计算集群技术支撑的“东数西算”工程,已带动西部地区数据中心投资超4000亿元;脉冲神经网络在自动驾驶场景的落地,使感知决策延迟降低至毫秒级。

  结语

  “《清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AI技术治理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谋划’。”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曼青指出。随着清单的动态更新与配套政策的落地,中国有望在量子AI、通用智能体等战略领域形成非对称优势,为全球AI技术演进贡献东方智慧。未来,这份“技术地图”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值得持续关注。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16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