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针对公众关心的“谁能举报”“举报哪些问题”“如何保障权益”等焦点,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相关负责人作出详细回应,明确该系统旨在通过内部监督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覆盖“内部+关联”多类主体,拓宽监督视角
“内部知情人”是该系统的核心举报主体。根据规定,举报人范围包括两大类:
一是内部人员,即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涵盖生产、质检、管理等全链条岗位;
二是相关知情人,包括离职未满一年的前员工、业务合作方(如原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及临时聘用人员。此外,系统还鼓励与食品企业有合作且熟悉内部流程的社会人士参与监督,例如为餐饮企业提供清洁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人员。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负责人表示:“内部人员往往掌握关键风险信息,而关联方能提供‘旁观者视角’,二者结合可更精准地锁定隐患。例如,某连锁餐饮企业前员工曾通过地方渠道举报后厨卫生问题,推动全国门店排查整改。此次系统上线将此类案例纳入全国统筹,形成更高效的监督网络。”
聚焦四大风险点,剑指“隐蔽性”违法行为
与面向消费者的12315投诉平台不同,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专注于防控生产经营环节的重大风险。系统明确鼓励举报以下四类线索:
“人的违规”: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上岗、违规操作导致交叉污染,以及篡改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主观恶意行为;
“物的风险”:包括使用过期变质原料、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等;
“环境隐患”:如生产场所卫生不达标、虫害防控失效、冷链存储温度失控等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管理漏洞”:针对企业制度缺陷,例如伪造出厂检验报告、未落实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
“这些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仅靠日常监管难以发现。”食品协调司负责人举例称,“某地曾通过内部举报查处一起‘调味料非法添加罂粟壳’案件,涉事企业通过伪造进货台账逃避监管,最终因员工举报被一网打尽。”
“三重保障”护航举报人,消除后顾之忧
为破解“不敢举报”难题,系统从技术、激励、反馈三方面构建保护机制:
1. 匿名举报+技术加密,严守隐私底线
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采用区块链存证、数据脱敏等技术,确保举报信息传输与存储全程加密。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严禁泄露举报人信息,违者将依法追责,情节严重者移送司法机关。”
2. 物质精神双激励,重奖重大贡献者
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将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地方奖励办法给予资金奖励,其中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避免系统性食品安全事故”等突出贡献者,将予以重奖。例如,某省曾对举报婴幼儿配方奶粉非法添加的内部人员奖励50万元。此外,总局正研究建立“食品安全监督荣誉体系”,通过表彰证书、行业推荐等方式强化精神激励。
3. 闭环管理+进度追踪,提升参与获得感
系统实行“全国统一接收、属地分派、限时办结”的闭环流程,举报人可通过专属编码实时查询处理进度,包括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处罚结果等关键节点。市场监管总局承诺:“对重大线索将启动‘提级督办’,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专家:系统上线标志食品安全治理迈向“精准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指出,内部知情人举报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美国FDA、欧盟EFSA均设有类似机制。“我国此次系统上线,标志着监管模式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防控’转型,尤其针对中小食品企业监管薄弱环节,通过内部监督补齐短板。”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已同步开展全国食品企业“风险自查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内部举报奖励制度,形成“外部监督+内部自查”的双重防线。随着系统运行深化,公众期待这一创新举措能成为守护“舌尖安全”的又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