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福建泉州这座千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再次成为全球焦点。7月24日,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此隆重开幕。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的600余名政要、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围绕数字贸易、人工智能治理、国际物流数智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谋“一带一路”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千年商港焕新机:数字丝路赋能传统与现代交融
泉州,这座曾以“刺桐港”之名引领古代海上贸易的城市,如今正以“数字丝路枢纽”的新身份链接全球。论坛开幕式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指出:“当前,数字化浪潮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既是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数字红利的实践样本。”
数据显示,2024年泉州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800亿元,占GDP比重达52%,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7%,智能物流机器人、区块链贸易平台等新技术已深度融入传统制造业与外贸产业链。“福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快建设‘数字丝路经济带’,力争到2030年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规模翻两番。”
全球智慧碰撞:三大核心议题直击时代命题
本届论坛设置“‘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开放合作”“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三大主论坛,并举办12场平行分论坛,覆盖数字基建、数据安全、绿色算力等细分领域。
在“数字贸易开放合作”分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明耀提出“数字自贸区2.0”概念,呼吁通过智能合约与数字身份认证降低跨境交易成本。而针对人工智能治理,“需建立‘发展-安全-伦理’三位一体的全球AI治理框架,避免技术垄断与数据鸿沟扩大。”
国际运输领域的讨论则聚焦“智慧港口”建设。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务局代表分享了5G远程操控集装箱吊机的实践经验,而泉州石湖港展示的“无人驾驶集卡+自动化堆场”模式,引发与会者对“零碳物流”的热烈探讨。
重磅成果发布:智库计划与交流机制双落地
论坛期间,多项合作成果集中亮相:
《数字丝路:平台企业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由全球23家头部平台企业联合发布,提出“数据跨境流动沙盒机制”“中小微企业数字能力共享池”等创新方案,旨在破解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难题。
《凝聚人工智能共治力量 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发展》:中国、德国、印尼等10国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承诺共建AI伦理评估标准库,并设立“丝路AI创新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跨国合作。
配套活动升级:首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吸引60国学员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交流会则通过元宇宙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覆盖超10万观众。
企业行动:从技术输出到生态共建
论坛现场,中国企业展示了数字丝路建设的最新实践:
华为发布“数字丝路云脑”平台,可实时监测全球200个港口物流数据,助力优化航线规划;
腾讯与埃及国家电信公司签约,将在开罗建设非洲首个“数字文化实验室”,利用AI修复古迹数字档案;
宁德时代宣布在匈牙利投建“零碳电池工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碳足迹追踪。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丽贝卡·格林斯潘评价:“中国企业的技术方案不仅追求商业价值,更注重与当地社会共享发展红利,这是数字丝路精神的生动体现。”
未来展望:泉州共识引领全球数字合作新范式
闭幕式上,与会代表共同发布《2025泉州数字丝路行动倡议》,提出三大目标:
2030年前实现“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35年前建成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协同网络;
2050年前推动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覆盖80%以上新兴经济体。
从刺桐古港的帆影到数字浪潮的云帆,泉州正以开放之姿书写新时代答卷。正如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弗朗西斯·高锐所言:“当历史文脉与数字未来在此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命运与共的深刻共鸣。”
此次论坛的圆满落幕,标志着数字丝路建设从“理念共识”迈向“行动落地”的新阶段。在这条由0和1编织的新航路上,泉州已扬起风帆,驶向更加包容、普惠、可持续的数字文明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