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IEC TR 63534: 2025)正式发布。作为光伏直流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该文件填补了全球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直流系统的技术规范空白,为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国际标准化领域迈出里程碑式一步。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填补空白:破解分布式光伏发展技术瓶颈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负责人介绍,该标准聚焦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直流系统的核心场景,首次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光伏直流接口装备的技术演化路径,提炼出典型工程应用案例的共性特征。针对分布式光伏“小而散”的特点,标准明确了系统控制策略、故障响应机制、电能质量指标等关键技术参数,首次提出“即插即用”式光伏直流接口的兼容性要求,解决了不同厂商设备互联互通的行业痛点。
“过去,分布式光伏并网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设备兼容性差、运维成本高,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新标准通过量化电压波动范围、故障隔离时间等指标,为全球光伏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和并网管理提供了“通用语言”,将大幅降低产业协同成本。据测算,标准实施后,全球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周期可缩短30%,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降低20%以上。
引领变革: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分布式光伏正成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光伏发电量占比首次突破10%,其中分布式光伏贡献率超过45%。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持续领跑——截至2024年底,累计装机达3.7亿千瓦,占全国光伏总装机的42%,年发电量可满足超500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分布式光伏将深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负责人表示,新标准通过规范低压直流系统架构,为光伏与储能、充电桩、数据中心等直流负荷的灵活接入创造了条件,有助于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互动体系。例如,在工业园区场景中,标准支持光伏直流直接供电,可减少交直流转换环节的能量损耗,提升系统综合效率5%-8%。
中国方案: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
此次国际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新能源领域从“规模领先”向“技术引领”跨越的缩影。近年来,我国通过“标准出海”战略,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截至2025年3月,我国主导制定并发布的IEC光伏领域国际标准占比超过30%,覆盖组件性能、系统设计、智能运维等全产业链环节。
“标准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负责人强调,该标准的制定汇聚了德国、日本、美国等12个国家的4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专家,历经3年技术攻关与多轮投票,最终以100%赞成率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光伏直流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前,华为、阳光电源等中国企业已率先推出符合新标准的智能逆变器,产品出口至60余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影响:推动绿色能源普惠共享
业内专家指出,该标准的实施将加速分布式光伏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偏远社区供电难题长期制约经济发展,而低压直流系统具有建设成本低、传输损耗小、适配性强等优势,与分布式光伏结合可快速构建微电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评估显示,若新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预计到2030年可为3亿人口提供清洁电力,减少碳排放超10亿吨。
“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制定,再到全球应用,中国正以开放姿态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表示,未来我国将持续深化国际标准合作,推动光伏与氢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标准互认,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随着IEC TR 63534: 2025标准的落地实施,一场由技术标准引领的分布式光伏革命正在全球拉开帷幕。这场革命不仅将重塑能源产业格局,更将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