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历史性突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年鲜草产量突破6亿吨,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5万亿元,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保护力度空前:从“被动修复”到“主动治理”
“十四五”以来,我国草原改革持续深化,资源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全国累计查处各类破坏草原案件近3万起,启动超载过牧专项治理行动,内蒙古、新疆等重点省区牲畜超载率较2020年下降超15个百分点,草原得以“休养生息”。通过划定基本草原保护区、实施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3.8亿亩草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草原生态“底线”进一步筑牢。
在修复治理方面,年均投入资金超200亿元,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1200余个,修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针对青藏高原、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区域,采用“封育+补播+鼠虫害防控”综合措施,退化草原植被恢复速度提升30%。科技赋能下,无人机播种、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草原修复效率大幅提高。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通过飞播草种,使重度退化草原植被盖度从不足20%恢复至45%。
草业发展提质:从“供给短缺”到“自给自足”
草种是草原修复的“芯片”。“十四五”期间,我国草种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建成国家级草种繁育基地60万亩,多年生生态草种年供给能力达2.5万吨,较2020年增长60%,有效缓解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制定《林草种苗发展规划(2021—2025年)》,建立草种质量追溯体系,草种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
草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全国1600万户农牧民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获得稳定收入,年均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5元。在“三北”工程中,内蒙古、甘肃等地推广“草原+光伏”“草原+旅游”模式,发展人工草地3000万亩,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草牧业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草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较2020年翻一番。
挑战仍存:30%中度退化草原亟待修复
尽管成效显著,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仍占总面积的30%,局部地区超载过牧现象反弹风险犹存。此外,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草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着草原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三大任务: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全国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将草原扩绿提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考核体系;二是实施重大工程,在“三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启动草原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1000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三是严格执法监管,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对毁林毁草行为实行“零容忍”,确保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十五五”展望:扩绿、护绿、兴绿并举
面向“十五五”,我国草原工作将锚定“扩大数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与产业振兴协同推进。计划到2030年,新增草原修复面积1.5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至53%,年鲜草产量稳定在6.5亿吨以上。同时,大力发展草种业、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原文旅产业,力争草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让绿水青山转化为更多金山银山。
“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生产力。”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强调,未来将以“林草覆盖率”科学评价国土绿化成效,推动草原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碳汇交易等政策衔接,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草原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