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构建“三网融合”生态,推动养老服务向品质化转型

2025-07-10 08:10:41 来源: 综合人民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大关,占总人口比例达21 1%。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大关,占总人口比例达21.1%。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型”向“品质生活型”转型的需求愈发迫切。面对这一挑战,业内专家指出,需通过政府、市场、家庭、社会四方协同,构建覆盖城市空间、服务模式、消费业态的“三网融合”生态,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城市空间适老化:从“硬件改造”到“系统治理”

  当前,全国多地正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将适老化理念嵌入空间规划、产业升级与公共服务全链条。例如,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通过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在社区布设养老驿站、社区食堂,并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工程,让老年群体“下楼难”“吃饭难”等问题逐步缓解。然而,部分区域仍存在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网点“碎片化”等问题。对此,专家建议,需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社区中预留养老活动空间,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金融支持方面,2025年中央财政已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建设,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养老+金融”创新模式。例如,在超大城市试点养老服务专项信贷、发行养老产业债券,降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成本,形成“空间规划—资源整合—金融赋能”的闭环生态。

  服务模式创新:从“单一供给”到“融合共生”

  养老服务的系统性特征要求打破行业壁垒,构建“行业+养老”的融合生态。医养结合成为首要突破口:上海、成都等地试点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床边—医院—安宁疗护”全流程衔接;同时,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将专业医疗资源延伸至居家场景,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服务网络。

  智能化照护体系的落地则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精准度。杭州等地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跌倒监测仪等设备,实时上传健康数据至社区平台,结合AI算法预测风险,实现“未病先防”。市场层面,头部养老机构通过“智慧养老云平台”整合服务需求,动态调配护理人员,使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政策端,多地出台惠老助企政策,破解市场化养老机构“叫好不叫座”难题。例如,江苏对连锁化养老品牌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并推动银行开发“养老机构经营贷”“适老化改造专项贷”等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化养老机构床位占比已提升至42%,专业化、品牌化趋势显著。

  消费业态拓展:从“基础需求”到“多元场景”

  银发群体消费潜力巨大,但需求分层明显。调研显示,60—70岁低龄老人更关注旅居康养、老年教育,而80岁以上高龄群体则聚焦医疗康复、家政服务。为此,多地探索“养老+文旅”“养老+教育”等跨界模式:三亚打造“候鸟式”旅居养老基地,整合温泉疗养、热带农业体验等资源;苏州推出“银龄学堂”,开设书法、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年服务超10万人次。

  平台经济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加速了消费场景创新。京东健康上线“老年用品专区”,提供适老化家具、智能辅具等一站式采购服务;美团与社区养老驿站合作,推出“助餐+代购”套餐,覆盖北京300余个社区。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养老服务纳入“服务消费提质扩容”重点领域,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养老项目建设,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超5万亿元规模的银发经济市场。

  未来展望:从“应急补缺”到“长效治理”

  随着“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深入实施,我国养老服务正从“补齐短板”向“优化生态”迈进。专家建议,下一步需重点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家庭照护负担;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推动服务可及化、均等化;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职业培训、职称评定等机制吸引青年人才投身行业。

  “养老不是负担,而是蕴含巨大机遇的新兴产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当政府、市场、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当城市空间、服务模式、消费业态实现“三网融合”,中国养老服务必将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让3亿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4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