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2024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以下简称“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实现7735亿元,同比增长0.9%,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超三成地区业务增速转正,行业整体呈现“稳中求进、区域分化”的发展态势。利润总额达692亿元,同比下降2.2%;研发投入持续加码,累计投入390.6亿元,同比增长4.1%,为行业长期发展积蓄动能。
收入增速放缓,利润承压但研发投入逆势增长
1-5月,全国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9%,增速较2023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增速放缓主要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消费需求阶段性波动等因素影响,部分互联网平台广告投放、电商交易等核心业务增长承压。
利润端表现同样承压,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2%,但降幅较1-4月收窄1.1个百分点,显示行业盈利能力逐步修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研发投入逆势增长4.1%,增速虽较1-4月回落0.7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业务收入增速,表明互联网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开辟新增长点。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成为头部企业布局重点,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已突破20%。
区域分化加剧:东部领跑,西部崛起,中部东北承压
从区域分布看,互联网业务收入呈现“东部强、西部快、中部东北调整”的格局:
东部地区:作为行业主阵地,1-5月完成业务收入6943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国比重达89.8%。其中,京津冀地区表现亮眼,收入同比增长8.3%至2666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34.5%,主要得益于北京数字经济政策红利释放及头部企业集聚效应;长三角地区收入同比下降2.1%至2470亿元,占全国31.9%,部分企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西部地区:成为最大亮点,1-5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至467.8亿元,增速领先全国。四川、陕西等省份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加速布局,增速均超10%。
中部与东北地区:面临较大调整压力。中部地区收入同比下降30.1%至308.4亿元,东北地区下降24.1%至15.7亿元,主要受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滞后、人才流失等因素制约。
头部省份集聚效应显著,11省(区、市)实现正增长
头部省份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1-5月,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天津五省市合计完成业务收入6496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收入的84%。其中,北京以2065亿元收入居首,同比增长5.8%,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广东收入1872亿元,同比增长3.2%,电商、游戏等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复苏。
从增速看,全国共有11个省(区、市)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增速均超10%。山西通过承接东部算力需求转移,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2%;内蒙古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吸引互联网企业建设低碳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增长12.8%。
行业展望:结构性机会与挑战并存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增速换挡期”与“结构升级期”交织的关键阶段。短期来看,消费互联网市场趋于饱和,企业需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盈利能力;长期来看,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兴领域将打开增长空间。
政策层面,近期国家出台的《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互联网企业参与实体经济、赋能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机遇。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加速向中小企业渗透,1-5月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成为行业新增长极。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算法治理等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有望凭借成本、资源等优势承接更多产业转移,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总体而言,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挑战中孕育新机,通过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和政策引导,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