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国家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加速构建全国统一电力调节市场

2025-05-02 08:19:52 来源: 综合人民网
  ——新型主体入市、交易流程规范、费用传导机制确立

  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电力系统灵活性挑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从国家层面首次系统规范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与运营,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调节资源显性化”新阶段。

  电力调节需求激增,市场机制成破局关键

  电力辅助服务是指为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提供的调峰、调频、备用、爬坡等调节服务,堪称电力系统的“隐形守护者”。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06年前以无偿调用为主,2006—2014年转为计划补偿模式,2014年至今部分品种(如调峰、调频)逐步市场化。

  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占比突破35%,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凸显,传统以煤电为主的调节资源已难以满足需求。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我国因新能源消纳问题导致的弃风弃光电量达5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的近一半。与此同时,煤电灵活性改造成本高昂、储能等新型调节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市场机制是激活调节资源的关键。”《规则》起草专家组负责人表示,通过明确价格信号与收益机制,可引导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提升整体灵活性。

  四大核心突破:全链条重构辅助服务市场

  1. 新型主体首次纳入经营范畴

  《规则》首次明确储能企业、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V2G)运营商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地位,打破传统“发电侧-用户侧”二元格局。以虚拟电厂为例,其可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资源,以“调节能力集合体”身份参与调峰、调频市场。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虚拟电厂可调节资源规模有望突破1亿千瓦,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的调节能力。

  2. 交易品种设立流程规范化

  针对各地辅助服务市场“碎片化”问题,《规则》建立“需求提出-论证审批-模拟试运行-正式运行”四步走流程:

  需求提出:由电力调度机构根据系统安全需要,编制市场建设需求报告;

  审批论证: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会同省级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确保品种设计科学合理;

  试点验证:新品种需经3个月模拟试运行与6个月结算试运行,经评估后正式纳入市场。

  目前,全国已有16省建立调峰市场、15省建立调频市场,但品种规则差异显著。《规则》实施后,将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交易品种与技术标准。

  3. 费用传导机制实现“谁受益谁分摊”

  《规则》确立“谁受益、谁承担”原则,明确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调频、备用等费用由全体用户(按用电量)及未参与电能量市场的发电侧(按上网电量)共同分摊。以广东为例,其调频辅助服务费用已通过市场化方式传导至用户侧,2023年用户分摊比例达70%,有效缓解发电企业成本压力。

  4. 监管体系闭环形成

  国家能源局将依托派出机构建立“事前备案、事中监测、事后评估”监管机制,重点查处市场操纵、信息瞒报等违规行为。2023年,国家能源局已对某省辅助服务市场数据造假事件开出首张罚单,涉事企业被暂停市场资格6个月。

  市场效应初显,新能源消纳与煤电转型双赢

  随着《规则》落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正释放多重红利:

  新能源消纳率提升:山东通过建立调峰辅助服务市场,2023年弃风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

  煤电转型加速:山西某煤电机组通过参与深度调峰市场,年收益增加超2000万元,缓解了机组灵活性改造的资金压力;

  新型主体入场:江苏虚拟电厂聚合2000家工商业用户,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提供顶峰能力150万千瓦,获市场补偿超5000万元。

  “辅助服务市场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牛鼻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表示,随着《规则》实施,到2025年我国辅助服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占电力市场总规模的15%以上,成为继电能量市场后的第二大电力交易品种。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推动各省在2024年底前完成与《规则》的衔接,并研究将黑启动、惯量支撑等新型服务纳入市场,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调节力”支撑。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41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