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13项能耗限额国标5月1日强制实施 撬动年节能量超2400万吨标准煤

2025-04-29 08:12:08 来源: 综合人民网
  ——我国高耗能行业能效管控体系再升级,重点产业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自5月1日起,《炼化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2024)等13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正式落地实施。经测算,这批标准全面推行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节能效益2452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75万吨,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一、标准覆盖九大高耗能领域,精准锁定能效提升关键点

  此次发布的13项标准聚焦化工、煤炭、采矿、造纸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针对炼化、焦化、煤制烯烃、铜冶炼、水泥熟料等17类高耗能产品制定“能耗限额等级表”,将企业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值、准入值、限定值三级门槛。以炼化行业为例,新标准要求新建乙烯装置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不得高于550千克标准煤/吨,较现行标准收紧12%;对在役装置提出“三年达标”计划,逾期未达限定值的企业将面临停产整顿。

  在技术要求层面,标准首次引入“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估”机制,要求企业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能耗纳入核算体系。某大型煤化工企业通过执行新标准,优化了煤气化工艺与余热回收系统,单条生产线年节能量达8万吨标准煤,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超6000万元。

  统计范围与计算方法的规范化是另一大突破。新标准明确要求企业采用国际通用的“当量值法”核算能耗,并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实时上传数据。在山东某造纸企业试点中,通过接入能源监测平台,企业能耗数据采集准确率从75%提升至98%,异常能耗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二、存量产能淘汰与增量项目管控双轮驱动

  标准实施将形成“淘汰落后、改造提升、准入严控”的立体化管控格局。在存量产能方面,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建立“能耗红黄牌”制度,对连续两年未达限定值的企业吊销生产许可证,目前已有132家高耗能企业进入整改名单。河北某焦化企业因未完成能效改造,其年产200万吨焦炭生产线已于4月15日正式关停。

  增量项目管控则聚焦“源头把关”。新标准明确要求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先进值水平,否则不予通过节能审查。在云南某铜冶炼项目审批中,因设计能耗高于先进值5%,被责令重新优化工艺方案,最终通过采用富氧熔池熔炼技术,使吨铜综合能耗下降18%,顺利通过能效准入。

  为推动行业能效对标,标准配套推出“能效领跑者”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达到先进值的企业,在电价优惠、绿色信贷、碳配额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浙江某化纤企业通过参与能效对标,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2%,不仅获得千万级节能补贴,其“超低能耗聚酯生产技术”更被纳入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三、61项国标筑牢能效基线,高耗能行业进入“标准领航”时代

  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已达61项,覆盖钢铁、建材、石化等9大高耗能行业,构建起“基础通用+行业专项+产品细分”的三级标准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较2015年平均下降18%,其中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49千克标准煤,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标准体系的完善为大规模设备更新提供了技术依据。在江苏某水泥集团,依据新标准实施的预热器改造、风机变频升级等项目,使熟料综合电耗下降12千瓦时/吨,年节约电费超8000万元。该案例被纳入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典型案例库。

  面向未来,能效标准将与碳市场、绿证交易等机制深度联动。市场监管总局透露,正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计划将能耗限额标准转化为碳配额分配因子,推动形成“能耗-碳排-成本”的硬约束传导链。北京绿色交易所专家表示:“随着标准与市场的协同发力,高耗能行业将加速从‘被动达标’转向‘主动创效’。”

  四、多方协同保障落地,能效革命撬动万亿级绿色市场

  为确保标准有效执行,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重点核查数据造假、设备空转、瞒报能耗等六类违法行为。在四川某电解铝企业执法检查中,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其实际能耗超标37%,最终被处以2400万元罚款并责令停产。

  在政策激励方面,中央财政设立“能效提升专项资金”,对达到先进值的企业给予改造投资额15%的补贴。广东某陶瓷企业利用补贴资金建设光伏一体化车间,年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实现“零外购电”生产。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加速创新,全国碳市场扩容后,高能效企业通过碳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已突破300亿元。

  “这批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耗能行业进入‘标准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的绿色转型新阶段。”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随着能效革命的深入推进,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375.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站长统计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