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发布:光伏技术范式革新加速

2025-04-29 08:11:29 来源: 综合人民网
  ——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阈值,成本竞争力直逼主流技术路线

  近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隆基绿能、国家电投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正式发布《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该文件首次系统梳理BC电池技术突破路径,明确其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及碳足迹管控中的战略价值,为全球光伏产业技术迭代与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指引。

  一、光伏革命:BC电池技术重构产业竞争格局

  《白皮书》指出,在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深度转型的背景下,光伏正成为可再生能源的绝对主力。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将突破5500吉瓦,其中光伏占比超70%,远超风电、水电等传统清洁能源。在此趋势下,光伏行业技术竞争焦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革命”,而BC电池凭借其颠覆性结构设计,成为下一代技术路线的核心候选者。

  范式转移:全背交叉电极技术破解效率瓶颈

  BC电池通过将正负电极全部集成于电池背面,彻底消除传统电池正面栅线对光线的遮挡,使光吸收面积提升15%以上。隆基绿能实验室数据显示,其HPBC 2.0技术将光学损失率从行业平均的8%降至3.2%,同时通过优化背接触点布局,降低载流子复合损耗,实现电学性能同步跃升。这种“光学-电学”协同增效机制,使B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大关,较PERC电池提升3个百分点,较TOPCon电池高出1.5个百分点。

  经济性验证:度电成本降幅超预期

  《白皮书》首次量化BC电池的降本潜力:以27%转换效率为基准,每提升1个百分点效率,可为下游电站节约组件用量4%,对应BOS(系统平衡)成本降低3%-5%。在甘肃某500兆瓦光伏电站实证项目中,采用BC组件的电站度电成本(LCOE)较PERC组件降低12.8%,较TOPCon组件降低7.3%。随着硅料价格企稳及银浆用量持续优化,BC电池组件成本已接近0.2美元/瓦,与主流技术路线价差收窄至0.02美元/瓦以内,经济性拐点显现。

  二、碳约束下的技术突围:BC电池契合全球绿色供应链要求

  在全球光伏电站投资对碳足迹关注度提升的背景下,《白皮书》强调BC电池的低碳优势。其全背电极结构减少了高温丝网印刷工艺,生产能耗较传统技术降低18%;同时,背面钝化层采用低能耗的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使单瓦电池生产碳排放下降至28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较PERC电池减少22%。在欧盟碳关税(CBAM)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政策倒逼下,BC电池的低碳属性已成为其开拓海外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电投光伏研究院负责人指出:“欧洲客户已将组件碳足迹纳入招标核心指标,BC电池的低碳生产特性使其在法国、德国等市场溢价能力达0.03-0.05美元/瓦。”隆基绿能嘉兴基地通过引入100%绿电生产及光伏回收硅料技术,使BC电池产品碳足迹降至230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瓦,率先通过TÜV莱茵碳标签认证。

  三、技术生态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突破

  为加速BC电池技术产业化,《白皮书》提出“三维创新体系”:

  材料创新:开发高导电率、低成本的铜浆替代银浆,单瓦银耗量从12毫克降至8毫克;

  设备升级:推动激光开槽、离子注入等核心设备国产化,设备投资强度从3.5亿元/吉瓦降至2.8亿元/吉瓦;

  工艺优化:建立“全背电极-钝化层-减反膜”一体化镀膜工艺,良率突破98%。

  目前,隆基绿能已建成全球首条GW级HPBC 2.0量产线,组件功率达640瓦,组件效率23.3%,较行业主流产品高0.8个百分点。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等企业亦加速布局,预计2024年BC电池全球产能将突破50吉瓦,2025年占比有望达光伏电池总产能的15%。

  四、未来展望:BC技术驱动光伏行业进入“效率-成本-低碳”三角平衡新时代

  《白皮书》预测,到2026年,BC电池实验室效率将突破28%,量产效率达27.5%,组件成本降至0.18美元/瓦,度电成本较PERC技术降低20%以上。随着钙钛矿-BC叠层电池技术取得突破,理论效率上限将提升至33%,为光伏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表示:“BC电池的产业化标志着中国光伏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其技术路线不仅重构了电池结构设计范式,更通过效率提升与低碳生产的双重驱动,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随着BC电池技术生态的持续完善,光伏行业正加速迈向“一瓦一世界”的高效时代。在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中,中国光伏企业凭借对BC路线的战略布局,有望在全球碳中和竞赛中占据制高点。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37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