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水利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2025年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在全年开展新一轮水生态保护专项执法,聚焦水资源管理、河湖库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以“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为支撑,联合中央巡视、审计、环保督察及社会监督力量,对黄河流域涉水违法问题实施“全链条、穿透式”整治,推动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地见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一、三年协作机制成果丰硕,沿黄水事治理实现“三个突破”
自2022年水利部与最高检建立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以来,双方已联合开展3项专项执法行动,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实现三大突破:
执法效能突破:沿黄九省区累计查处涉水违法案件1.2万余件,较机制建立前增长340%,其中2024年查处水土流失违法项目68个,移送检察机关问题线索12条,形成“查处-追责-修复”闭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针对某煤矿违规排土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推动企业投入1.2亿元完成生态修复。
机制创新突破: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监督信息共享。2023年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开展的全国河湖安全保护专项行动中,黄河流域收集线索7259条,查处案件2238件,其中陕西、山西两省通过“两法衔接”平台移送涉刑案件47起,2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长效治理突破:针对水资源税征收难、河道非法采砂反弹等问题,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2023年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追缴水资源费(税)9800万元,山东、河南两省试点“水资源税+生态补偿”制度,倒逼企业节水改造,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12%。
二、2025年专项行动聚焦四大领域,构建“五维一体”监管网络
本轮专项行动以“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为核心,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站、水下机器人及工程大数据,形成“天上查、空中拍、地上巡、水下探、数据比”的立体化监管网络,重点整治四大领域问题:
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严查无证取水、超许可取水、计量设施造假等行为,对年取水量超10万立方米的企业实行“用水审计全覆盖”。在宁夏青铜峡灌区,通过安装智能水表和AI视频监控,实现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从65%提升至98%。
河湖库空间管控:针对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建立“问题图斑-现场核查-整改销号”台账。2024年,甘肃、青海两省通过卫星遥感比对,发现并清理黄河源头保护区违规牧场12处,恢复湿地3.8万亩。
水土保持强监管:运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生产建设项目扰动情况,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实行“一案双查”。2024年陕西榆林某煤矿因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被处以罚款2400万元并责令停产整顿。
生态流量保障:在黄河干流及洮河、汾河等12条支流建设生态流量监测站,对水电站、水库下泄流量实施24小时监控。2024年,山西万家寨水利枢纽因未达最小下泄流量要求,被水利部约谈并扣减发电量指标。
三、社会共治格局深化,公众监督成执法“第三只眼”
专项行动首次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媒体曝光及群众举报纳入线索来源,建立“吹哨人”奖励制度。2024年,河南三门峡一村民通过“黄河卫士”小程序举报某企业偷排污水,经查实后获得5万元奖励。同时,最高检部署开展“黄河保护公益诉讼基层行”活动,组织检察官深入沿黄村庄开展普法宣传,2024年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327条,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16件。
在媒体监督方面,水利部与央视合作推出《黄河生态警示录》系列节目,曝光了青海某砂石厂侵占河道、四川阿坝违规水电站等典型案例,推动问题整改率达100%。生态环境部黄河局负责人表示:“公众监督已成为破解‘发现难、取证难、执行难’的关键力量,2024年通过社会监督渠道发现的问题占专项行动线索总量的23%。”
四、长效机制建设提速,数字孪生黄河赋能精准执法
为巩固专项行动成果,水利部加快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整合气象、水文、生态等12类数据资源,构建黄河流域水生态“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在山东东营,通过搭建入海河口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咸潮入侵预警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6小时,保障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安全。
同时,最高检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在西安、郑州、兰州设立3个巡回法庭,实现跨行政区划案件集中管辖。2024年,兰州环境资源法庭审结的某化工企业跨省倾倒废液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从‘单兵作战’到‘攥指成拳’,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已进入法治化、数字化、社会化协同推进的新阶段。”水利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随着2025年专项行动全面展开,黄河流域将进一步织密“法治网”、筑牢“生态堤”,为全国江河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黄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