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院士专家甘肃行:把脉问诊开良方,共谋发展新篇章

2025-04-21 08:13:35 来源: 综合人民网
  4月12日,在兰州铁路口岸东川作业区,橙红色龙门吊忙碌地吊装着机械设备,集装箱卡车在轨道间有序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然而,甘肃国际

  4月12日,在兰州铁路口岸东川作业区,橙红色龙门吊忙碌地吊装着机械设备,集装箱卡车在轨道间有序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然而,甘肃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在向到访的院士专家介绍国际班列运行情况时,却道出了发展中的困惑:“这座内陆口岸设计年吞吐量3050万吨,因省内产业规模所限,目前实际货物量还不到十分之一,如何破解?”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民一针见血地指出:“枢纽功能不能只算本地账,要利用好区位条件,更加注重货物中转和过境集散,尤其要利用好兰州到乌鲁木齐的西向通道,把货物流都吸引到这个通道上来。”这一破局方向,为中国科协组织的院士专家甘肃调研咨政活动拉开了精彩序幕。

  此次调研咨政活动意义重大,是中国科协动员组织高端科技力量服务区域战略发展的重大举措,院士专家作答”的创新形式开展。地方提出调研问题,中国科协遴选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调研组,旨在通过深入调研破解甘肃发展中的难题。

  经过充分协商对接,双方最终确定的调研问题聚焦于破解水资源短缺、承接产业转移、畅通向西通道、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建设新能源基地、打造寒旱农业示范区等制约甘肃发展的关键领域。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关乎甘肃的未来发展走向。

  以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例,甘肃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河西走廊水资源供求日益紧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甘肃虽有厚实基础和迫切需求,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等方面存在短板,建设重大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需求十分迫切。文化创新发展上,对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阐释挖掘不足,需要提炼根植甘肃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寒旱农业示范区建设也面临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的困境,亟待提高全产业链价值。

  在调研启动前的座谈会上,甘肃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文化旅游厅、农业农村厅等课题牵头单位负责人积极发言,摆数据、亮短板,围绕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制约瓶颈,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这一声声追问,饱含着当地干部群众打通发展难点堵点的坚定决心。

  调研活动启动后,由中国科协统筹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工程技术、区域发展等领域专家组成的7支跨专业调研组,迅速分赴甘肃省相关部门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及基层一线。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线上线下座谈等多种方式,立体诊断发展瓶颈,把准省情脉络,为甘肃发展开好破局良方。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部长申金升对调研组寄予厚望,期待他们发挥人才优势,紧密结合甘肃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甘肃省科协主席张世珍也表示:“期待着院士专家发挥专业优势,多为甘肃发展带来‘金点子’,并把这些‘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果子’,切实放大调研咨政活动成效,助推甘肃发展。”

  相信在院士专家们的智慧助力下,甘肃定能突破发展瓶颈,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在区域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27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