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4年末中国外债数据,显示我国外债规模在过去一年中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币种结构得到优化,期限结构保持稳定,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4198亿美元,较2023年末下降了277亿美元,降幅为1.1%。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外债规模在经历了一年的波动后,最终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从币种结构来看,本币外债在总外债中的占比达到了50%,较2023年末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外债的币种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本币外债的增加有助于降低汇率波动对外债风险的影响,增强外债的稳定性。
在期限结构方面,中长期外债占比保持在44%,与2023年末基本持平。中长期外债的稳定占比,为实体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满足其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
国家外汇管理局介绍,2024年我国外债规模的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汇率波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我国外债规模在一、二季度有所回升,而在三、四季度则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全年外债规模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显示出我国外债管理的稳健性。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2024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以及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等关键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且有不同程度改善或保持基本稳定。这表明我国外债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外债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我国外债工具逐渐多元化,债务证券、货币与存款、贷款、贸易信贷与预付款、关联公司间贷款等持续发展,不断拓宽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中长期外债较好满足了实体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为新基建、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提供了资金来源;短期外债余额的稳步增加,则为市场主体日常运营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展望2025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总体仍处于降息周期,外币融资成本有望稳中趋降。同时,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这些因素都将有助于我国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