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一个标志着我国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到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以下简称“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极端条件科学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更为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重点建设项目,自2017年9月底开工建设以来,历经数年精心打造,终于迎来了全面、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的这一天。国家验收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严格按照指标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装置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同时模拟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环境,这些极端条件在常规物理状态下难以实现,却能够催生出众多新物质和新物态。科学家利用这一装置,可以在地球上罕见的环境中探索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相互作用,从而大大拓展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边界,提升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能力。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就像是一个“极端环境模拟器”,它能够为科学家打造一个“全能实验室”。在这里,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比地球磁场强几万倍的超级磁场、接近地心压力的超高压以及超快的光脉冲等极端条件都可以被精确模拟出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平台。
借助这一装置,科研人员可以深入开展非常规超导、拓扑物态、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可以在物理、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超快科学研究,探索极端时空尺度上的物质结构信息和动力学信息。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更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撑。
装置的建成和验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目前,该装置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关注,开放的课题申请已达5个批次,批复机时超过35万小时,已提供机时超过22万小时。依托这一装置,科研人员已经取得了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和示范性技术突破,如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里德堡莫尔激子的研究、高压诱导发光材料研究的重大进展等,同时攻克了超导量子计算、极高场超导磁体的物性测量系统和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关键技术难题。
作为怀柔科学城首个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建设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这一装置的顺利验收,不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更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展望未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继续发挥其在极端条件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前来开展合作研究,推动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同时,这一装置也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