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从具体品种来看,中晚稻的收购量达到了7000万吨,其中黑龙江、河南、江苏和安徽四个省份的累计收购量超过了400万吨,充分显示了政策性收购在保障农民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玉米的收购量也达到了900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作为玉米的主产区,收购量更是超过了5000万吨,占到了当地玉米产量的四成左右。农民售粮顺畅,企业收粮积极,市场购销活动日益活跃,整个粮食市场的运行也呈现出总体平稳的态势。
粮食的生产和收购固然重要,但如何储存好这些粮食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储粮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正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的建设,并对现有的仓房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得粮仓的气密性、隔热性等关键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实现了超过2亿吨的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应用了气调储粮技术的仓容也达到了5500万吨。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储粮的安全性,也有效地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损耗。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国有粮库在储粮周期内的综合损耗率已经控制在了1%以内,这一数字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
除了加强储粮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外,我国还充分发挥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农户提供了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些服务不仅帮助农户减少了储粮过程中的损失,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据统计,近十年来,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已经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对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未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的统筹组织工作,认真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增强市场购销的活力。同时,还将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总的来说,我国粮食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储粮方式的转型升级,不仅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在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政策的支持,相信我国的粮食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