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合签署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成立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标志着三地正式携手推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此举不仅彰显了京津冀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研发、制造及场景应用方面的高度互补性,也预示着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的重要新抓手。
图片来源: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低空经济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通用航空市场和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通用航空领域,京津冀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而在无人机市场方面,京津冀地区更是凭借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了国内无人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低空经济设施配套与服务保障能力的显著提升,也为京津冀地区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京津冀地区已建成了一批低空经济研发试验平台和运营孵化平台,为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低空+文旅”、“低空+治理”、“低空+物流”等领域也迎来了快速发展。例如,北京延庆推出的飞机驾照培训、乘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俯瞰长城等旅游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天津宁河区采用无人机在湿地核心区实施治安巡检和生态数据收集,则有效提升了湿地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河北石家庄规划的医疗物品和外卖食品无人机配送应用,更是为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京津冀地区低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空域资源配置不优、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挖潜不深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整体水平。
为此,京津冀三地政府将协同优化区域政策机制,推动三地“十五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的协同编制和实施,确保低空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产业配套体系错位发力、相互借力。同时,还将加强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度,推进低空空域协同立法,加快出台京津冀运营体系标准,以满足“政府端”、“企业端”、“个人端”场景使用、商服模拟、环境测试、安全飞行、产研融合、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在产业体系方面,京津冀三地将协同打造低空产业体系,推动产创融链、产业补链、产供强链、区域延链。通过打造“北京研发+天津孵化+河北量产”全周期融合链条,构建全国低空“黑科技”转化、投产、营商便利点,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量产。同时,还将鼓励链式招商,重点支持电池、电推进、飞控系统、机身材料、整机研制、航空器检修等环节增资扩产,形成全产业链。
在生态圈塑造方面,京津冀三地将共育人才圈、共塑消费圈、共畅流通圈、共拓资金圈。通过共建信息共享人才库、梯度引育各级各类低空经济人才、与民航高校和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建设技能实训基地等措施,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还将依托京津冀城乡人口和中高收入人口较多的市场优势,覆盖山区、矿区、景区、沿海、近海的多元场景优势和北京国家对外交往中心的区位优势,率先打造低空经济国际展示和消费示范区。
京津冀携手共推低空经济,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未来,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京津冀地区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的重要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