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正式出台《北京市地下水管控指标》,标志着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的全面覆盖。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地下水管理条例》精神的深入贯彻,更是健全地下水管控制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关键性基础工作,为海河流域乃至全国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图片来源:
海河流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由于历史上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一度导致地下水水位显著下降,河湖水面萎缩,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然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水利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回升态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此次地下水管控指标的确定,覆盖了海河流域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容涵盖了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埋深)两项核心控制指标,以及地下水取用水计量率、监测井密度等管理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为长效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增加地下水储备、逐步实现“还水于河”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不久前召开的海河流域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会议强调,要持续推进京津冀再生水利用、节水产业发展、合同节水和水预算试点等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以河湖生态流量为抓手,扎实推进母亲河(湖)复苏行动,有效保障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河湖全线贯通,及时开展水源地名录更新和评估工作。同时,要依托地下水信息化监管手段,加强地下水分区管控,严格取水总量、水位“双控”管理,持续推进华北地区和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严格地下水管理,确保管控指标落实落细落地。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完善地下水管理法规体系,强化地下水取用水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取水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地下水监测和预警能力,实现地下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保护。
此外,海委还将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海河流域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总之,海河流域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的全面覆盖,是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未来,海委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巩固地下水治理成效,扎实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海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