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加快发展饲草产业,保障我国奶类、牛羊肉等畜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确保国家食物安全。
饲草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草食畜产品的生产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奶类、牛羊肉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饲草产业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见》的出台,为饲草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五大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方面,《意见》指出,各地应合理利用耕地、草原以及农闲田、撂荒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发展饲草生产。目标是到2030年,优质饲草的种植面积达到1.35亿亩,产量达到1.3亿吨。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还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针对盐碱地的利用,《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以种适地”的策略,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积极探索不同盐碱区的治理和利用模式。通过有序推进盐碱荒地治理和分类推进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强化种地适配,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增加饲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为饲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为了加强饲草生产基础建设,《意见》提出要结合现有政策项目,支持引导饲草生产,建设一批优质饲草产区,提升天然草原鲜草产量,提高饲草综合生产能力。这一措施将有助于提高饲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保障饲草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方面,《意见》要求深入推进草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建设饲草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选育并推广一批高产高蛋白、抗逆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目标是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这将有助于降低对进口饲草种子的依赖,增强我国饲草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此外,《意见》还强调要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构建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通过加快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设备研发应用,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以及饲草订单生产和专业化服务,健全牧区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提升饲草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为确保《意见》的顺利实施,各地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将加强衔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探索将饲草纳入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建立健全饲草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逐步建立饲草产销信息发布机制,为饲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信息保障。此外,还将强化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为饲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根据《“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优质饲草产量将达到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达80%以上,饲草种子总体自给率达70%以上,饲料(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达65%以上。这些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饲草产业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为草食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多地以草地、盐碱地等土地资源为基础,坚持立草为业,通过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动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优质饲草和草食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未来,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我国饲草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