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主题教育总要求为指引,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聚焦乡村振兴赛道7项重点任务及其他6条赛道任务,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完成阶段性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争先进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为三年行动首战告捷打下了坚实基础。
粮食根基全方位夯实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实施粮食安全生产十大工程,任务落实到村到田,发放惠农资金14.2亿元,粮食作物播种828.15万亩,超省任务16.65万亩,其中,大豆19.62万亩、花生48.17万亩,分别超省任务2.94万亩、0.87万亩。
推进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1+1+3”管理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辽中整区推进试点建设,双监理模式全国推广。新建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53个,实施面积353万亩,超省任务128万亩。东亚种业获批玉米生物育种、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东单1331、沈爆6号入选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功争取辽中、新民、康平高产高效行动县和法库大豆科技自强县等4个国家示范项目及沈北绿色种养循环、法库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县2个国家试点,资金2300万元。
菜篮子供给更加有力
设施农业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用地、补贴及保险等一揽子政策,落实省任务1万亩,已开工2200亩,预计年底完成量倍增。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6个,项目进度全省第一。
畜牧业稳定提升,开工沈北华美肉鸡孵化场等养殖场5个,制定生猪产能扶持政策,奖补国家级生猪调控基地21个。渔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建新民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超省计划100%。
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重点围绕农业五大产业链,出台25条支持政策,制定项目清单,建设圣鑫蔬菜制品加工等重点项目81个,投资增长45.7%。
绘制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赴北京等7省10地招引项目83个,签约额突破100亿元。争取省以上资金5400万元,建设国家肉牛产业集群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3%。建设于洪蛹虫草等产业园区,打造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中粮米业晋升国家龙头企业,规上企业360家,增加21家。十月稻田获评全省唯一独角兽企业。华康新新获全省唯一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禾丰、大田、上锦成功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新增康平花生省区域公用品牌,七星米业等5家企业产品获省知名农产品称号。沈北稻梦空间模式在辽中等地复制。
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把“三美”建设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载体,实施农村环境净化行动,制定导则和标准,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和群众参与机制,整改重点问题点位1306处,基本清除积存垃圾。
以“五净一规范”为基础,创建庭院示范街650条,达计划65%。以垃圾及时转运、污水有效治理、厕所干净卫生为重点,推动62个行政村达到省美丽村标准,占计划59%。以“三生融合”和“五个振兴”为核心,建设美丽田园,打造4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于洪、沈北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形成制度成果71项,率先建立信息数据库,省验收成果为优。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强化“市场交易+政府监管”运营模式,拓展交易品种,平台交易量1417宗,增长10.8%,金额1.33亿元,溢价率18%。
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增收共富行动,一村一策推进76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占比56%,浑南古砬子等28个村已突破100万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通讯员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