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一场聚焦中国进口贸易未来走向的学术盛会——《2025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八届中国进口发展专家研讨会如期举行。作为全国进口贸易领域首部综合性报告,《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发布,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已连续发布8年,成为观察中国进口动态、研判全球贸易趋势的重要窗口。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区域国别视角:进口网络与结构双维升级
《报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某负责人介绍,今年报告以“区域国别视角下中国进口发展的新变化”为主题,重点分析中国进口地区网络与产品结构的双重演变。基于2001至2024年全球双边进口贸易数据,研究显示,全球进口贸易网络密度显著提升,各国间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及区域进口网络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从产品结构看,中国进口正从传统资源型商品向高技术产品、服务贸易和消费升级类商品转型。例如,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进口需求快速增长,反映出国内产业升级对国际优质资源的依赖加深。同时,跨境电商的兴起推动日用消费品进口多元化,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化的追求。
进口贸易特征:规模扩张与适配性优化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某专家指出,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口贸易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随着传统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进口贸易与国内产业的适配性持续调整,形成进口替代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例如,通过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国内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迈进;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增加,则倒逼国内产业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
然而,外部环境变化对进口贸易构成挑战。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及出口管制措施频发,导致部分关键商品进口受阻。专家强调,需高度重视进口稳定性,通过多元化渠道、战略性储备和国际规则合作,降低外部风险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
全球格局中的中国进口:民生与产业双轮驱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某研究员认为,中国进口在全球贸易中占据关键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深刻影响民生与产业生态。从民生看,进口有效填补国内消费缺口,跨境电商平台让海外优质商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母婴产品、智能家居设备等需求持续旺盛。从产业看,受资源禀赋限制,中国对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这些资源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中间品与消费品进口,促进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
进口战略升级:规则重塑与开放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某研究院院长指出,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从“保障供给”升级为“规则重塑”。通过掌握进口主导权,中国可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破解传统规则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例如,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进博会等创新平台,不仅为海外商品提供展示窗口,更成为贸易规则试验田,推动单边开放与自主开放结合。此外,扩大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既能展现中国开放担当,又能凝聚国际社会对中国规则的认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主动开放新阶段:安全与战略的平衡术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某学者强调,当前中国进口战略已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通过共享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彰显全球贸易责任。但在此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进口安全,尤其是能源、粮食等战略领域。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背景下,需权衡进口主动权与被动权,例如通过多元化供应商、长期合同与战略储备,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安全。此外,进口贸易的绿色转型、数字技术应用等新趋势,也为提升进口效率与可持续性提供方向。
八年坚守:进口报告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全国进口贸易领域的标志性成果,《报告》连续8年发布,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更成为学界、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中国进口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精准把握不同市场需求;二是推动进口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三是加强国际规则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这场思想碰撞的盛会上,与会者共同描绘了中国进口贸易的未来图景——一个更开放、更安全、更创新的进口生态,正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