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6个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10月14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在北京正式启动“焕新升级 护航消费”消费品标准提升行动,并集中发布15项覆盖电子电器、智能家居、绿色循环经济等民生关键领域的消费品标准。此次行动旨在通过高标准引领产业升级,解决消费安全痛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为提振消费信心、构建质量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15项新标直击消费痛点,覆盖多领域民生需求
此次发布的15项标准紧扣当前消费热点与产业趋势,涵盖电子电器安全、智能家居性能、二手商品鉴定、电动摩托车质量安全、食品保鲜技术等核心领域。例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电子电器》标准针对家电、数码产品等高频消费品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提出细化要求;《电烤火箱安全技术规范》聚焦冬季取暖设备过热、漏电等安全隐患,填补了行业安全标准的空白;《扫地机器人 通过嵌入式基站使用的机器人的特殊要求》则回应了智能家居产品功能升级的需求,推动清洁机器人向智能化、场景化方向发展。
在绿色经济领域,《二手箱包鉴定通用技术规范》为二手奢侈品市场提供了鉴定依据,助力循环经济规范化发展;《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通过强化电池安全、续航性能等指标,推动电动两轮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外,针对食品消费升级,《电冰箱及冷柜茶叶保鲜功能的要求和评价规范》首次明确了家电产品对茶叶等特殊食材的保鲜技术标准,体现了标准对细分消费场景的精准覆盖。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马吉军指出,这些标准有的直面长期困扰消费者的安全与质量问题,有的聚焦新兴领域的技术规范缺失,通过填补标准空白,为行业划定质量“基准线”,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标准促升级,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此次标准提升行动是对国家多项政策文件的直接回应。2024年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健全消费品标准体系,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马吉军表示,当前消费市场呈现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趋势,但部分新兴领域如二手交易、智能家居等仍存在标准滞后问题,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选择困难。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也是产业升级的‘指挥棒’。”马吉军强调,通过制定高标准,既能倒逼企业提升技术门槛、优化产品质量,也能引导消费者形成理性选择,最终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例如,电动摩托车新标的实施将推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电池回收、轻量化材料等绿色技术的应用;二手箱包鉴定标准的出台,则有望规范二手奢侈品市场,释放万亿级循环经济潜力。
聚焦新赛道,未来加速创新标准供给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标准是“焕新升级 护航消费”行动的首批成果。未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将持续聚焦消费新趋势与产业新赛道,加快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布局标准研发。马吉军透露,协会正联合头部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适老化产品安全等课题研究,计划年内再推出20项以上创新标准。
同时,为推动标准落地,协会将联合地方政府、检测机构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通过第三方认证、市场抽检等方式确保标准执行到位。此外,针对中小微企业标准能力薄弱问题,协会将开展“标准领航者计划”,提供定制化培训与技术帮扶,助力产业链整体质量提升。
标准引领,助力“中国创造”迈向全球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高标准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此次行动,不仅服务于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更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中国制造”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技术背书。例如,电动摩托车标准的部分指标已达到欧盟认证要求,有望助力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加速全球化布局。
随着11月“双11”消费旺季临近,高标准消费品的市场表现备受期待。马吉军表示,协会将持续跟踪标准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标准内容,确保其始终与消费需求、技术进步同频共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标准创新,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同时推动中国消费品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此次标准提升行动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治理进入“精准施策”新阶段。在政策引领、标准驱动、企业响应的三方合力下,中国消费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