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呈现"头部稳定、中部跃升、尾部分化"的特征,广东连续九年蝉联榜首,中西部多省份排名大幅攀升,区域创新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头部阵营稳中有变,粤苏京形成"铁三角"
根据《报告》数据,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前五名格局与上年完全一致:广东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江苏、北京分列二三位,浙江、上海构成第二梯队。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得分较上年进一步提升,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核心指标上持续保持20%以上的领先幅度。江苏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特色集群,与广东形成"双核驱动"态势。北京凭借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集聚效应,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保持领先。
前十名中,重庆表现尤为亮眼,较上年跃升4位首次跻身前十,其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投入产出比达到1:5.2,成为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样本。山东、湖北、安徽等省依托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保持了稳定的创新动能。
中西部集体崛起,甘肃等省成"黑马"
在排名变动方面,2025年区域创新版图呈现明显的东西梯度转移特征。数据显示,排名上升的10个省份中,有8个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甘肃以5个位次的跃升幅度领跑全国,该省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布局的多个重大科技专项进入收获期,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7%。
重庆、内蒙古、云南三地均上升4位,形成中西部创新"第二集团"。重庆通过建设西部科学城,集聚了32个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翻番;内蒙古在稀土新材料、草畜业技术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专利授权量增速居全国前列;云南依托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领域构建起完整创新链。
值得关注的是,河北、新疆均上升2位,显示环渤海和西北地区正在形成新的创新增长极。河北在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15%;新疆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干旱农业、光伏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五大特征揭示创新生态新趋势
课题组负责人指出,2025年区域创新呈现五大显著特征:
格局稳定性增强:前五名省份贡献了全国42%的研发投入和38%的发明专利,形成难以撼动的创新"第一方阵"。
梯队分化明显:根据得分可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梯队,各梯队内部差距逐步缩小,但梯队间分差较上年扩大12%。
追赶效应显著:排名上升的省份普遍在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突破性政策,如甘肃将科技创新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要素配置优化:大省大市在创新实力上保持优势,但部分中小省份通过特色化发展,在创新效率指标上实现反超。
科技基础夯实: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19%,技术市场成交额突破5万亿元。
构建均衡创新体系面临新挑战
报告同时警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面临三重压力:技术迭代加速导致产业生命周期缩短,AI等颠覆性技术对传统科研范式形成冲击;创新资源约束趋紧,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分布不均衡;区域竞争白热化,部分省份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研究小组成员指出,未来需重点破解三大难题:一是建立跨区域创新协同机制,破解"各自为战"困局;二是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人才、资金向中西部有序流动;三是构建动态评估体系,避免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考核导向。
据悉,该报告自1997年起连续发布,已成为观察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本次评价采用涵盖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四大维度38项指标的复合评价体系,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等12个部委的权威统计。研究团队透露,2026年报告将增设"数字技术创新""绿色技术转化"等专项指标,更精准刻画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