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蜗牛的回忆》:以黏土动画勾勒生活苦难与希望交织的画卷

2025-09-08 08:09:40 来源: 编辑网
 近日,动画界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蜗牛的回忆》在影坛绽放光彩

  近日,动画界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蜗牛的回忆》在影坛绽放光彩。这部影片不仅斩获动画界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水晶奖”,还成功入围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并将于2025年2月14日起登陆英国院线,引发了全球动画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蜗牛的回忆》由澳大利亚动画导演精心打造,故事围绕着一位内向的女孩展开。在一场年长朋友离世后,女孩开始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追溯到战后澳大利亚,她不幸成为孤儿,随后又与双胞胎兄弟分离。自此,她选择封闭自我,沉迷于囤积物品,然而在这艰难的经历中,却蕴含着诸多生活的启示,逐渐引领她走出悲伤与自怜的阴霾。

  这部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其笔触似狄更斯般,勾勒出一幅生活的哥特式画卷。在导演的“黏土动画”生活寓言里,孩子们往往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巢穴,即便被迫离家或家园崩塌,他们也并不渴望展翅高飞。影片中的鸟类虽存在,却常被困笼中,甚至折断翅膀、双腿,而人类守护者们同样背负着沉重负担。与多数动画中角色展现出的轻盈、自由与幻想不同,导演的黏土角色始终背负着沉重忧虑,其独特的“粗犷的歪斜”建模风格,源于家族遗传的生理性颤抖,使得角色看起来粗糙、不对称,却充满真实感。

  导演热衷于为角色设置重重困境,以此考验他们的韧性。在其多部作品中,角色们被赋予了酗酒、阿尔茨海默症、阿斯伯格综合症等种种困境,还经历了失去父母、宠物和肢体的痛苦,以及频繁的欺凌。而《蜗牛的回忆》重现了这些主题,并有所变化。这部电影背景设定回归纯粹的澳大利亚故事,横跨墨尔本、堪培拉和西澳大利亚,还有一个巴黎的闪回。

  影片是导演迄今为止最具个人色彩、情感最为内敛的作品。由主角亲自叙述,尽管身边还有其他角色,但主角从出生起就感受到家庭分离破碎的痛苦,母亲分娩时去世,兄弟成为她最坚强的守护者。父亲因醉酒驾驶事故坐上轮椅并陷入酗酒深渊,睡眠呼吸暂停让双胞胎陷入困境,最终被分开送到澳大利亚两端的寄养家庭。

  尽管双胞胎的磨难让人联想到罗尔德·达尔或雷蒙·斯尼奇的作品,但导演的叙事更加沉稳,带着一种狄更斯式的对生活苦难的哥特式描绘。在怪诞角色群像中,不乏冷幽默,但影片却出人意料地充满了泪点。主角一家是导演迄今为止最颓丧的角色,他们沉重的眼睑下仿佛藏着无尽眼泪,而在主角身上,这些泪水得以释放。

  影片中,莎拉·斯努克用柔美嗓音为主角注入丰富情感,从甜蜜喜悦到颤抖痛苦,情绪起伏在哀婉的弦乐与钢琴配乐中得到强化。主角作为片名中的蜗牛,是一个局外人和囤积者,收集着小饰品、豚鼠、浪漫小说,试图用这些物品抵御内心失落感。即便成年,她依然戴着父亲为她制作的玩具蜗牛帽。

  而主角最后的盟友和偶像平基,是一个令人尊敬且充满干劲的怪人,她早已摆脱束缚,拥有传奇经历。平基向主角转述了智慧箴言:“生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必须向前活。”主角用自怜为自己筑起牢笼,只有在平基去世、自己陷入绝望时,才被迫寻找自己的力量。她向自己喜欢的蜗牛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将其放生,决定继续活下去。

  在专访中,导演透露创作囤积爱好者角色的灵感源于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的经历,从烦恼转化为好奇,进而思考人们为何会收藏以及囤积成为应对机制的原因。剧本最初聚焦瓢虫,后因《伯德小姐》上映后瓢虫设定显得不合时宜,且瓢虫意象过于甜美俗套,而蜗牛在受到触碰时会缩回壳中,象征内向,与主角契合,故改为蜗牛。此外,电影全程采用实拍,没有使用CGI技术,导演认为如今CGI动画泛滥,而黏土上的指纹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存在感,这是对木偶实体性和触感的致敬。

  《蜗牛的回忆》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制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生活苦难与希望的视觉盛宴,相信在英国院线上映后,会收获更多观众的喜爱与赞誉。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372.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