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铁路集团最新数据,今年1至7月,全国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日均装车18.33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3%和4.1%。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铁路货运以稳健增长态势,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重点物资运输精准发力 能源粮食保供成效显著
面对极端天气与能源需求叠加的挑战,铁路部门聚焦民生关切,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通过优化疆煤外运通道、提升晋南地区疏港铁矿石运输效率等举措,确保了煤炭、矿石等基础物资的稳定供应。数据显示,前7个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1.96亿吨,其中电煤占比达68.2%,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保持在20天以上,有效支撑了迎峰度夏电力供应。
与此同时,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等物资运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提升13.6%、8.2%和12.7%。例如,针对东北地区春耕备耕需求,铁路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化肥、种子等农资运输,累计运送农用物资超2000万吨,为全年粮食丰产奠定基础。
物流服务品质全面升级 多式联运与金融创新双突破
铁路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货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广物流总包服务,推动大宗货物运输从公路向铁路转移,前7个月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达12.75亿吨,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在多式联运领域,铁路95306平台上线60条“一单制”线路,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无忧”的跨运输方式服务,铁水联运集装箱发送量同比增长17.1%,达到976万标箱。
金融创新方面,铁路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运费贷”等定制化产品,前7个月累计为企业授信214.1亿元,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以某钢铁企业为例,通过“运费贷”融资5000万元,将原料运输时效提升30%,年节约物流成本超千万元。
跨境班列稳定运行 国际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在全球贸易波动背景下,铁路跨境运输展现强大韧性。通过与海关、境外铁路部门建立协同机制,优化口岸作业流程,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物流通道保持高效运转。前7个月,中亚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23.2%,达8526列;中老铁路跨境货物运输量突破344.1万吨,同比增长6.4%,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市场的“黄金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班列通过增开冷链、跨境电商专列,拓展运输品类至汽车、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货物,前7个月回程班列占比达55%,实现双向均衡运输。某家电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中欧班列,我们的产品从重庆运至德国仅需12天,较海运节省40天,库存周转率显著提升。”
深化改革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国家战略要求,铁路部门正加速推进货运市场化改革。通过优化货运站点布局、推广集装箱运输、发展无人化装卸等技术手段,持续提升运输效率。例如,在长三角地区试点“点到点”快速班列,实现货物24小时内直达,运输时效媲美公路运输,但碳排放降低60%以上。
下一步,铁路部门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新能源机车应用与绿色物流基地建设力度。同时,拓展“铁路+物流+贸易”生态圈,与港口、园区共建智慧物流枢纽,计划年内新增10个铁水联运基地,进一步释放多式联运潜能。
业内专家指出,铁路货运的稳健增长,不仅体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更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随着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铁路部门将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动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