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同济大学首届德国暑期营开营仪式在柏林同济经管中德中心举行。作为该校国际化育人的重要实践,本届暑期营将分三期组织320名来自17个院系的本科生及30余名教师赴德交流,而整个2025年夏季,同济大学预计将派出超千名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实践,规模创历史新高。此次活动不仅为中德青年搭建了跨文化交流平台,更成为两国教育合作深化升级的生动注脚。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百年对德合作传统再结新果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参赞周志强在致辞中指出,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渊源可追溯至1907年,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对德合作为战略特色,开创了中德学院、中德工学院、中德联合研究中心等30余个合作平台,并牵头成立“中国大学中德合作联盟”,推动23所中国高校与40余所德国高校建立伙伴关系。他强调:“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青年学子既是文化互鉴的受益者,更是未来合作的推动者。希望同学们以开放心态感受德国社会,用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命题,为两国关系注入青春动能。”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代表徐冠男透露,目前学校已与80余所德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开设55个双学位项目,涵盖建筑、汽车、环境等优势学科。数据显示,2024年同济大学接收德国留学生829人,占全校留学生总数近20%,而此次暑期营的学员中,超六成将参与企业参访、科研实践等深度交流活动。“我们正从单一的学术交流转向产学研用全链条合作,例如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共建的‘双元制’实习基地,已为中德企业输送数百名复合型人才。”徐冠男说。
千名学子海外实践绘就国际化新图景
本届暑期营以“感知德国·创新未来”为主题,学员将赴柏林、慕尼黑、亚琛等城市,走进西门子、博世等德企总部,与德国大学生联合开展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课题研究,并在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名校选修课程。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员李想表示:“我计划调研德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这与我的毕业论文方向高度契合,期待能将德国经验带回国内创业项目。”
据同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介绍,2025年夏季的千人海外实践计划将覆盖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10个国家,其中德国仍是最大目的地国,预计接收学员超400人。学校同步推出“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通过行前文化培训、海外导师制、回国成果展示等闭环设计,确保实践效果。“我们要求每位学员提交‘双报告’——一份学术研究报告和一份跨文化体验报告,并纳入学分考核。”该项目负责人强调。
双向流动构建中德教育共同体
中德教育合作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民间互动的双重驱动。近年来,中德政府间每两年举办一次教育合作对话,同济大学连续三届承办“中德高等教育论坛”,推动签署《中德高等教育创新合作联合声明》。与此同时,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德国全球第二大留学生来源国,2023年在德中国学生达3.9万人,其中同济校友占比超过8%。
“教育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人才流动,更在于思维碰撞。”柏林洪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汉斯·马丁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中国学生的务实精神与德国学生的批判思维相遇,当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在实验室、课堂里交融,这种‘文化张力’往往能催生创新火花。”
随着首届德国暑期营的启航,同济大学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教育网络。正如校长郑庆华在寄语中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走出国门’的同济人,更要塑造‘读懂世界’的中国青年,让中德合作的‘百年同济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