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河北省以一场“场景盛宴”向全球创新主体发出邀约——集中发布覆盖八大重点产业的107个创新应用场景,预计撬动近1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这一举措标志着京津冀产业协作从“技术转移”向“场景共创”深度跃迁,通过构建“技术验证+场景落地”的双向赋能机制,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画像:场景需求直击产业痛点
此次发布的107个场景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河北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量身定制”。从国家战略工程到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场景覆盖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钢铁工业大数据、生物医药研发、智能质检等八大领域,既包含航天器在轨服务、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等“高精尖”项目,也聚焦中小制造企业产品缺陷检测效率提升、药企临床试验数字化管理等“接地气”痛点。
以钢铁产业为例,河北某钢铁集团联合高校研发的“工业大数据驱动的绿色冶炼智能决策系统”场景,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优化工艺参数,预计可使吨钢能耗降低5%、碳排放减少8%。而在生物医药领域,某创新药企提出的“AI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平台”场景,将借助京津冀高校的人工智能算法加速新药研发周期,降低临床前试验成本30%以上。这些场景的精准画像,让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协同网络:场景成产业协作“接口”
107个场景如同107个“创新接口”,串联起京津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网络。在钢铁行业,河北的场景需求吸引了北京工业大数据研究院的技术方案,双方合作开发的“基于数字孪生的轧钢产线能效优化系统”已在唐山试点,预计年节电超2000万千瓦时;在空天信息领域,天津航天五院的卫星通信技术与河北某企业的无人机物流场景结合,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应急物资投送网络,覆盖京津冀山区200余个偏远村落。
这种“场景牵引、技术驱动”的协作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雄安新区“车路云一体化”场景为例,北京的自动驾驶算法、天津的传感器硬件、河北的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在此深度融合,打造出全国首个全域开放测试道路,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百亿级产业生态。
双向赋能:从“技术转移”到“场景共创”
河北此次场景发布的核心逻辑,是打破传统“技术输出-承接落地”的单向模式,构建“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的双向循环。一方面,河北梳理出300余项亟待突破的技术需求,通过论坛、路演等方式向全球科研机构“张榜招贤”;另一方面,对京津冀高校、企业的200余项前沿技术进行场景化包装,推动其与河北产业需求深度耦合。
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智能质检成本高的痛点,河北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开发了“轻量化AI视觉检测系统”场景,将原本需要百万级投入的设备成本压缩至30万元以内,并在保定12家制造业企业完成验证。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本地企业需求,还反向输出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现了“河北场景孵化-京津技术迭代-全国市场推广”的良性循环。
未来布局:场景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河北并未止步于现有场景的落地,而是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场景经济”新格局。下一步,河北将依托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战略平台,重点布局智慧城市、空天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例如,在雄安新区规划的“全域自动驾驶”场景中,将整合车路协同、高精地图、5G-A通信等技术,打造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示范区;在廊坊临空经济区,将建设“低空经济创新试验区”,开展无人机物流、空中观光、应急救援等20余项场景试点。
河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计划每年发布百个以上创新场景,推动场景投资规模突破50亿元,培育50家以上场景驱动型科技企业。通过场景开放、数据共享、标准互认,京津冀将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场景在河北、市场向全国”的创新生态,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场景样板”。
结语
从“技术转移”到“场景共创”,河北的107个创新场景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施工图”,更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试验田”。当技术突破与场景需求同频共振,当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一个以场景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京津冀大地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