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在稳增长政策与新能源产业需求的双重拉动下,呈现“生产平稳增长、投资强劲回升、价格高位运行、效益显著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及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产品产量及企业效益均实现同比正增长,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产端:传统金属稳中有进,新能源金属分化增长
一季度,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1985.1万吨,同比增长2%,增速虽较去年同期放缓,但六种矿山金属产量(铜、铅、锌、锡、锑、钨)同比增长8.8%,显示上游资源端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其中,铜精矿、铅精矿等品种产量增幅显著,为冶炼端提供原料保障。
新能源金属领域呈现分化格局:
工业硅受光伏产业链阶段性调整影响,产量110.2万吨,同比下降4.5%,但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维持竞争力;
电解镍产量8.4万吨,同比增长5.5%,受益于动力电池及不锈钢行业需求回暖;
精炼钴与碳酸锂产量分别达5.2万吨、17.7万吨,同比增幅达35.3%、31.5%,凸显新能源电池材料需求爆发式增长。
投资端:民间资本涌入,矿山采选成热点
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国工业投资增幅9.6个百分点,凸显行业资本吸引力。分领域看:
矿山采选业投资额累计增长38.6%,民间资本投入同比增长52.2%,反映企业对资源保障与战略储备的重视;
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累计增长17.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4.1%,主要流向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与高端材料产能建设。
民间资本的活跃参与,不仅优化了行业资本结构,更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例如,某民营企业在云南投资建设的低碳铝项目,采用再生铝与水电铝耦合技术,预计降低碳排放30%以上。
进出口:总额短期承压,新能源金属贸易活跃
一季度,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883.8亿美元,同比下降8.7%,主要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海外需求放缓影响。但新能源金属贸易表现亮眼:
碳酸锂进口量5.1万吨,同比增长23.2%,反映国内动力电池产能扩张对原料的刚性需求;
未锻轧镍出口4.9万吨、工业硅出口15.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彰显中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全球供应链地位;
稀土出口1.4万吨,同比增长5.1%,但出口单价同比提升12%,显示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高。
价格与效益:金属价格普涨,企业利润增四成
一季度,国内现货市场主要金属价格延续上涨趋势:
铜均价77222元/吨,同比上涨11.4%;
铝均价20449元/吨,同比上涨7.3%;
锌均价24020元/吨,同比涨幅达14.8%,创近五年新高。
价格高位运行叠加需求增长,推动行业效益显著提升。一季度,规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293.3亿元,同比增长19.6%;利润总额917.7亿元,同比激增40.7%。其中,电解铝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2%,主要得益于供给侧改革深化与高端铝材产品占比提升。
需求端: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高端化趋势凸显
需求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稳增长政策拉动:“两新”政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与以旧换新行动刺激基础设施投资与消费升级,直接拉动铜、铝等大宗金属需求。例如,电网改造项目带动铜线缆订单增长15%,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推动电池级铝箔需求提升。
新兴产业驱动: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产业保持高增长,叠加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推动高纯金属、稀土功能材料等高端产品市场扩容。
未来展望:上半年稳中向好,结构性机遇凸显
综合供需两端因素,行业专家预测:
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幅约6%,矿山采选与高端材料加工领域增速领先;
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约3%,新能源金属中碳酸锂、电解镍产量增速或超20%;
投资:矿山采选与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领域将持续高增长,民间资本占比有望突破40%;
价格:铜、铝等常用金属价格将在需求支撑下高位震荡,稀土、钨等战略金属价格或因供给收缩而走强;
效益:规模以上企业收入与利润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行业ROE(净资产收益率)有望提升至8%以上。
结语
一季度有色金属行业的稳健表现,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更源于行业自身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中的主动作为。面对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正加速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跃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绿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