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国家能源局举行了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最新数据和成果。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7000万千瓦以上,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7376万千瓦,与2023年底相比,增长了超过130%。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势头,也体现了国家对新型储能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
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以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4年,新型储能的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了约1000小时,这充分说明了新型储能电站的高效利用和其在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新型储能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也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地域分布来看,华北地区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上占据领先地位,占全国总装机规模的30.1%。西北地区紧随其后,占比达到25.4%。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南方地区也分别占据了16.9%、14.7%和12.4%的份额。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小,仅占全国总装机规模的0.5%。这一地域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在新型储能发展上的差异性,也提示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
在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规模上,呈现出集中式、大型化的趋势。截至2024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达到了62.3%,较2023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随着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大型储能电站的建设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同时,1万至10万千瓦的中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也达到了32.8%,而不足1万千瓦的小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则仅为4.9%。
在储能时长方面,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装机占比达到了15.4%,较2023年底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在新型储能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同时,2小时至4小时的短时储能电站装机占比仍然最高,达到了71.2%,而不足2小时的短时储能电站装机占比则为13.4%。
国家能源局在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统筹、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未来,随着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转型,新型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拓展,为我国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总之,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装机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未来,我们期待新型储能能够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