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进一步加速5G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实现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5G+工业互联网”战略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方案》的规划,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将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提升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五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将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指出,“5G+工业互联网”已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产业供给不足、综合应用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5G+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5G-A技术的加快落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赋能,以及工业5G独立专网的探索更加活跃,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自2019年《“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印发以来,我国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据统计,目前全国5G基站总数已超过400万个,面向行业的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过1.7万个。同时,国内主流模组厂商在全球5G模组市场中占据了超过80%的份额,显示出我国在5G模组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在融合应用方面,“5G+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加速赋能行业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全国已建成700个高水平5G工厂,这些工厂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远程运维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产业生态方面,随着南京、武汉、青岛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的启动建设,我国“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不断壮大。这些试点城市在探索“5G+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范围内的“5G+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效应。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方案》提出了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五大方面能力的具体措施。在网络设施方面,将加快5G网络建设,优化网络架构,提升网络性能和安全性;在技术产品方面,将加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融合应用方面,将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远程运维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在产业生态方面,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将加强标准制定、测试验证、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的发布和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创新发展,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将在全球工业竞争中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