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联合发布消息,宣布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此举旨在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运营效率,加大对跨国公司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图片来源: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主要面向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旨在通过整合本外币资金,实现跨境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和高效运营。该业务自2021年3月在北京、深圳率先推出首批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第二批试点政策推出,并进一步优化了相关措施,进一步扩大了试点的范围和影响力。
据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4家跨国公司参与了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这些企业分布于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陕西、宁波、青岛和深圳等10个省市。通过试点政策,这些跨国公司已完成跨境资金调拨4669.41亿美元,惠及境内外成员企业3188家,有效提升了跨境资金的运营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总结前两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央行和外汇局再次对试点政策进行了优化。外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政策再优化,将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升企业跨境资金运营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次优化的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首先,试点审批权限下放至分局。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在分局申请试点业务,无需再通过繁琐的审批流程,将进一步扩大政策的惠及面,使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
其次,允许跨国公司境内成员企业间错币种借贷用于经常项目跨境支付业务。这一政策创新将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据测算,若某跨国公司每年错币种余缺调剂规模达到1亿美元,以企业贷款利率3%计算,每年可为跨国公司节省约300万美元的财务成本。
第三,简化备案流程及涉外收付款相关材料审核。政策优化后,相关外汇业务办理时间预计平均压缩50%至75%,将极大提升企业的业务办理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最后,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允许跨国公司根据宏观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外债和境外放款的归集比例,并支持跨国公司主办企业通过国内资金主账户代境外成员企业办理其与境内成员企业或境外主体之间的集中收付。这将有助于跨国公司更好地管理跨境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以TCL为例,2023年全年TCL合计在海外销售收入约13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体销售收入的42%。通过利用跨境资金池归集海外闲置资金头寸,将境外沉淀资金、销售利润回流国内,TCL强化了境内集团总部对全球化经营的掌控力度,降低了全球化运营风险。
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利用跨境资金池管控好海外资金风险,充分盘活企业境内外资金头寸进而节约财务成本,对企业持续稳健经营和发展海外业务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次央行和外汇局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政策,正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随着试点政策的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将有更多跨国公司受益于这一政策红利,实现跨境资金的更加高效、便捷运营。同时,这也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