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2028年和2035年养老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从支持不同人群养老金融需求、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构建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6项重点举措,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养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融已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领域。养老金融是指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它不仅包括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还涵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及老年群体金融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
《指导意见》强调,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老龄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风险偏好的老年人群,开发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如固定收益型、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金、个人账户型等,以满足其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同时,金融机构还应支持养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帮助他们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在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养老需求的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但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因此,金融机构应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此外,还应通过发行养老专项债券、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养老产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便利度和安全感,《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科学合理布局网点,增加老年居民密集社区的网点配置,方便老年人就近办理金融业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老年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涉老非法金融活动,应加大防范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为确保《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将联合牵头相关部门建立养老金融工作落实机制,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定期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推动政策落地。各金融机构也应成立养老金融服务工作小组,明确牵头部门、制定工作措施,统筹抓好养老金融各项政策的落实。
金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金融市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发展养老金融,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可以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覆盖“财富、健康、医养、康养”的服务闭环。同时,金融体系也需要自觉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金融发展的多重价值。
未来,随着《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我国养老金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协调,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共同推动我国养老金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