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3)》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座谈会旨在深入探讨和分享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会上,《报告》对2022年至2023年间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述,涵盖了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介、智能媒体、电影、展览、科普活动、科普政策、科普理论和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为推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图片来源: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了14.14%,相比2022年的12.93%,增长了1.2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科学传播工作的显著成效,也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科学传播界广泛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普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科学意识,还满足了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科学需求。
在传统媒体方面,《报告》显示,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科学传播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传统媒体拥有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形成了丰厚的积淀,在选题策划、内容精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们也在积极拥抱新媒体,开辟新媒体平台,实现融合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众多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视频号、直播等网络媒体,凭借快速发布、广泛覆盖、收看便捷等优势,已成为科技信息发布最快、影响最大的媒体集群。它们不仅及时报道科技新闻和事件,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深受公众喜爱。
《报告》主编邱成利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科学传播具有科普政策助力发展、短微视频优势尽显、科普图书水平提升、报纸期刊稳中求变、科学沙龙日趋活跃、媒体融合形式多样、展览注重互动体验、人工智能促进发展等特点。其中,科普讲解、科学实验等互动形式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生动的讲述、解释、现场实验和演示,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尽管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报告》指出,科学传播水平参差不齐、科学技术内容占比较低、纸质媒体读者明显减少、科学影视制作依赖外包和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科学传播的效果,也制约了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促进中国科学传播事业更好发展,《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提升科学传播内容占比,强化主流媒体传播导向,充分利用视频直播优势,提升科普图书质量销量,创作优质影视广播作品,针对需求改善科普供给,创新科学教育理念机制,以及拓展科学传播国际合作等。这些建议旨在推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朝着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邱成利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国科学传播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持续加强科学传播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我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