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我国单体最大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蒙西蓝海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作为国家“西电东送、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配套项目,其装机容量高达300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57亿千瓦时,能够满足2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展现出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蒙西蓝海光伏电站不仅是我国新能源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上海庙至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关键配套项目。项目共铺设超过590万块光伏组件,其中250万千瓦采用了先进的N型光伏组件。这些组件具有寿命长、无光致衰减、弱光响应好、工作温度低等特点,不仅降低了全寿命周期的衰减,还提高了发电量约2%,为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技术创新和设备应用方面,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同样走在了前列。项目团队在现场建设了国内首个“沙戈荒”气候区大型光伏户外实证基地,对不同组件、逆变器、支架等进行了组合验证,形成了30余种实证方案。这一举措不仅探索了最适宜“沙戈荒”地区光伏规模化开发的有效路径,还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材料应用方面,该电站首次大规模使用了稀土合金新型接地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更加环保,且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节约综合成本达40%。同时,电站还首次大规模应用了光伏板与支架“一体化”融合安装方案,实现了光伏方阵建设少人化、机械化、高效化,施工效率提高了25%。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项目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同样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项目团队选用钢材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作为光伏支架基础,打桩直径由400毫米降至100毫米,显著减少了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同时,电站还打造了“板下种植、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工业旅游”的“光伏+生态”场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板下种植的柠条等植物不仅可以用于火电厂进行生物质掺烧,降低发电使用的化石燃料比例,还能达到降碳减污的目的,为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蒙西蓝海光伏电站的并网发电,不仅是我国新能源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