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白皮书指出,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正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旨在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并加强能源管网的互联互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显著增强了能源系统的韧性,还为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西电东送”工程无疑是一个亮点。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电东送”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西部丰富的电力资源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据白皮书介绍,目前“西电东送”的输电能力已达到约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
特高压输电工程是“西电东送”的核心技术支撑。以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例,该工程西起甘肃武威,东至浙江绍兴,全长2370公里,途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六省区。该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为甘肃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多出路,还显著提升了浙江的外来电接纳能力。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振寰介绍,工程投运后将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有力推动了甘肃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
对于浙江而言,甘肃—浙江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投运意味着大电网稳定运行的保障更加坚实。浙江约1/3的用电为外来电,该工程的投运将使全省外来电接纳能力提升约20%。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浙江输电超360亿千瓦时,实践了多能源互补、集约式开发、规模化输送、大范围消纳的新型能源供给模式。
除了“西电东送”工程外,中国还在积极推进长输油气管网的建设。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已约19万公里,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互保水平显著提升。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在油气管网互联互通方面的持续努力。通过加强管网建设,中国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油气输送网络,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不仅提升了能源输送能力,还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白皮书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继续加强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一方面,将继续推进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提升“西电东送”的输电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将加强油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建设,提高油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应急保障能力。
此外,中国还将积极探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清洁化。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将不断提升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为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