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国载人空间站2024年空间科学与应用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2024-10-08 08:19:39 来源: 综合人民网
9月25日,中国载人空间站2024年空间科学与应用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首次各学科方向集中交流的学术盛会

  9月25日,中国载人空间站2024年空间科学与应用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首次各学科方向集中交流的学术盛会。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主任吕从民透露,自中国载人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包括众多首次在内的重要研究进展。

  吕从民在题为《载人空间站科学与应用进展》的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空间站在轨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的阶段性成果。自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上行载荷及实验样品近1.8吨,随载人飞船返回了6批次近百件样品,重量近100公斤。这些样品涵盖了金属及合金材料、功能晶体、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材料样品,以及细胞、蛋白质、植株等生命实验样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和数据。

  在空间生命领域,中国科学家揭示了微重力影响成骨细胞形成变化的作用机制,发现了与骨流失相关的10余个潜在重要靶点。这一发现有望应用于骨质疏松的药物干预,为未来的空间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中国首次在轨构建了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该系统在轨稳定运行40余天,实现了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空间生态学研究方面的实力,也为未来在空间进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空间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并成功进行了空间再生稻的培养。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一套新的微重力响应开花途径分子调控机制,为未来的空间农业研究和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还开展了线虫、微生物、水稻种子、生物大分子等16种样品的舱外暴露实验,为探索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提供了宝贵数据。

  在空间材料领域,中国科学家在金属及合金凝固机理、功能晶体、舱外材料暴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科学发现。他们研制了多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功能晶体材料,这些材料的性能普遍优于地面同类产品,为未来的空间材料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微重力流体领域,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贮箱流体全管理和半管理结构中表面张力驱动流动的完整特征,为我国航天器板式贮箱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与技术支撑。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航天器的性能,也为未来的空间流体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微重力基础物理领域,中国科学家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的制备。这一成果展示了中国在空间基础物理研究方面的实力,也为未来的空间量子信息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载人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为中国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团结中外优势科技力量,发挥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优势,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制订科学计划,尽早产出有影响的科学成果。

  此次学术年会共安排了6个学科方向、20余场学术分论坛,涵盖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与应用、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空间地球科学与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与空间物理等多个领域。同时,年会还宣布了新一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专业领域科学工作委员会名单,为未来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不断完善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的深入,相信中国将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为人类探索宇宙、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4726.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