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在历经26年的漫长等待后,西辽河再次以其潺潺流水穿越时空的阻隔,于9月3日19时36分,其干流水头成功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城区的现有水面相接,实现了总办窝堡枢纽以下71公里河道的过流壮举。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西辽河汛期水流贯通调度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也为这条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生态重要性的河流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图片来源:
文化之河,文明之源再启航
西辽河,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其流域内孕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及“红山文化”等璀璨的古代文明,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河流的再次贯通,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修复,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延续与传承。它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紧密相连,让世人再次感受到这条“母亲河”的深厚底蕴与无限魅力。
生态复苏,粮食生产再添保障
西辽河流域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以及人类活动的无序扩张,西辽河一度陷入干流常年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的困境,对区域生态安全及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次水流贯通,不仅是对西辽河生态环境的重大修复,更为该区域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随着生态的逐步改善,2024年内蒙古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一连丰”,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科学调度,多方协作显成效
西辽河生态复苏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江河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各级部门与机构的紧密协作。水利部、辽河防总、河湖长制平台等纷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科学精细的调度与管理,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资源,确保了西辽河干流水库的合理下泄与河道整治的顺利进行。同时,松辽委等机构还制定了详细的水文监测与分析方案,为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保障。
机制创新,系统施治绘新篇
在推进西辽河生态复苏的过程中,我国还积极探索并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机制与制度。如流域河湖长制平台的建立与落实、用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生态流量实时监测预警和保障体系的完善等,都为西辽河的长期保护与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数字孪生西辽河平台的搭建更是为流域调度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支撑,实现了从“治”到“智”的飞跃。
展望未来,幸福河流润万家
随着西辽河生态复苏行动的持续深入,一幅幅景美、民富、产业兴的新画卷正在西辽河畔徐徐展开。古老的西辽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一条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河,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明与希望的幸福之河。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我国将继续强化江河保护治理管理,推进更多河流的复苏行动,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