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于近日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对日前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阐释。该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并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3年的66.16%,近10年间累计有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然而,城镇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以及部分城市安全韧性存在短板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行动。首先,行动计划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作为重要目标,并部署了四大行动: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以及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在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针对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将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服务。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是行动计划的另一大重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将落实稳岗返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家政服务等行业吸纳就业,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容量。同时,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推动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提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和质量。
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方面,《行动计划》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通过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需求。
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了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的重要性。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将继续推进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等老旧管道更新改造,统筹谋划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布局,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三项制度,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进一步放开放宽迁移政策,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总体而言,《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